||
到沈己尧先生家作客----日记摘抄488
武夷山
1988年12月21日
小仉为我录入了文稿,共26页,总共2.6万多字。我都纳闷怎么写了那么多。
12月24日
昨晚,XXX和XX买了好多吃的,准备了丰富的一桌菜,款待XXX和XXX,XX和我也被邀请。回来后,我和XX又打乒乓球,直到11点。今天我睡醒时,已经过了上午10点。
12月27日
昨天,我们在使馆见XXX,他是人事部一个代表团的成员。然后,XX和我去XX和XX的新公寓,很整洁。晚上,我们应邀去文化处看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科幻片《第三类接触》。
12月28日
XX买了5样礼品,送我们每人一个,作为圣诞礼物。我没有准备礼品,很窘迫。
海军武官X昨天早晨离馆回国。前天晚上,在他宿舍里看到墙上挂着XXX手书的他自己写的诗。我没想到他会写诗,而且书法也不错。
12月30日
今天抓阄分礼品,每个号对应一个礼包。我的礼包里有:香港生产的一个计算器,一套微型茶具,一个卡片灯,一个类似于魔方的玩具。
1989年1月1日
昨天,沈己尧和Verna(黄瑞我)夫妇邀请我们科技处全体、人民日报和中国新闻社的一些驻美记者去家里作客。Verna是很有意思的女士,她说,一听到音乐,她的脚就发痒,“听见音乐不跳舞,好痛苦哦!”
今注:下面是介绍沈己尧先生的一篇报道(http://www.chinaqw.com/node2/node116/node122/node173/userobject6ai5003.html):
著名华人学者――沈己尧教授
2001年5月11日
“我心一片磁石针,不指祖国誓不休!”沈己尧教授以自己的方式回国办学、交流讲座。他提倡广建图书馆,使图书馆成为发扬中华文化,重建民族自信的基地之—。
他的足迹历经广东平远,历经宝岛台湾,尔后停留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他的目光投向茫茫大海,投向海峡两岸,最后定在大洋这边的神州故土上。他踏遍了万水千山,可是,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始终在中国!
他,就是著名美国华人学者沈己尧教授。
东西文化的交流使者
结识沈己尧先生是1996年在厦门大学召开的“华侨华人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上。但对他的了解却是在10多年前。1986年,我拜读了由沈己尧著述、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海外排华百年史》一书,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1999年7月我应邀出席了在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召开的“第6届华裔美国人国际学术会议”,会后顺访了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大学,并与沈教授有了更多的接触,在他家厚厚的留言簿上,我目睹到,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家接待了众多的中国人,包括中国大使、官员、留学生、访问学者等等。而且沈教授在美国侨界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侨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去年10月1日他们夫妇俩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回国参加了国庆50周年大典。回国前夕,我专门采访了沈己尧教授和夫人黄瑞我女士。
1926年,沈己尧出生在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广东省平远县石正乡。少年时期,他就读于石正中学和梅州高中,接着他以优异的成绩走进了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踏入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殿堂,4年大学,所获匪浅。动乱的年代将他带到了台湾,开始了为人师表的日子。1957年,他又由台湾越过茫茫大海到达了彼岸——美国。一段艰辛的奋斗拼搏之后,他在美国获得了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科学和新泽西州的罗格斯大学图书馆学两硕士学位。毕业后,他任职于马里兰大学、国会图书馆及哥伦比亚特区大学,定居华盛顿,终止了他的飘泊岁月。沈己尧的脚步并没有停留太久,自1970年起,他就经常返回故土进行各种文化交流和讲学活动,重庆、武汉、郑州、西藏等地都留下他步履匆匆的身影。沈己尧的终日辛劳浇灌出了璨烂的花朵:从《海外排华百年史》到《东南亚海外故乡》,从《会议程序准则》到《图书工作现代化文集》,译著从介绍西方民权操典的《会议程序准则》到介绍东方圣哲的《论语选译》(中英对照)及论文多篇。他一方面将西方先进的东西引入东方,另一方面又将东方优秀的传统文化传往西方,不愧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者。
沈己尧教授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20多年来他多次回国讲学,许多高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1984年到郑州,为黄河大学的创办人之一;他还荣任嘉应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嘉应教育学院名誉教授;还先後被聘为南京郑和研究会特级研究员、广东华侨研究会,梅州华侨历史学会、四川省华侨华人学会名誉会长,香港《经济与法律》、《地平线》月刊、台北《海峡评论》顾问,现为美国英文季刊《华美论坛》理事。1980年被列入伦敦《世界人物传》,87年入北京《美国华裔名人剪影》、93年入北京《世界华人华侨辞典》、94至95年入《美国亚裔名人传》(英文),等传记中。
爝水燃乡情
1974年,阔别故土近30年之久的沈己尧按捺不住满腔思念之情踏上了回乡的路途,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石正的怀抱。这位离乡时年仅20出头的青年才使再归来时已年近半百。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是如此切合他的心境。变了!变了!他大声惊叹道离乡前的战乱、饥荒、逃难都已化为历史的尘埃;安定、团结、努力生产、热火朝天的场面,故乡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让他思绪万千,心潮澎湃:中国的新时代就要到来了!
沈己尧的爱国之情可上溯到他的中学时代。1943年,年仅17岁的沈己尧就读于梅州高中一年级。17岁的少年激扬文字,写了《抗战成功的论证及今后建国的方针——读《中国之命运》后一文,在梅州市《中山日报》(1943年9月2日)刊出,真知力行的理论,有力论证了抗战建国必然成功的信念,这是关注祖国命运情感的自然流露。少年之后的青年、中年、老年,无论他身在何方,始终是赤子丹心不改。
他时刻将祖国的发展与前途紧诸心间,密切关注着中国政府出台的每一个举措,并为祖国的未来献计献策。早在1983年,他敏锐的目光就投到了中国大陆的全面改革、推动现代化等问题上,他赞成科教兴国,促进发展科技,追赶第二次工业革命,普及电脑。他认为,世界已经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第五代,即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的时代,美、日在这方面抓住了机遇,经济发展迅猛。工业革命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中国要发展,必须推行全面改革,不断以先进的科技去解放生产力,以促进轻济的发展。
他指出,由于历史原因,如受外国侵略、国共内战、十年文革等拖累,中国在生产、科研发展方面事宣上肩负著两次工业革命的重任,中国要在未来的20年间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沈己尧极为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认为中国被延误已久的海洋时代正在到来。他用历史的观点批判了封建主义的海禁,他认为郑和下西洋开辟航路,通商交流。传播文化等是中国海洋时代的预习,可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如专制帝王的世界中心思想,自高自大,不求创新;小农经济对人民的束缚;政府的海禁政策科举考试扼杀科研精神等,使郑和航海中止之後後继无人,以致中国的海洋时代被阻。史料详实,论证有力,充分显示出沈己尧深厚的历史功底。
对于中国大陆的民主法制建设,沈己尧认为村民直选是中国民主的基石,1988至97年十年来的村民选举在中国农村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使中国民主有了巩固的群众基础;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不断地改进并落到实处。他同时认为,村民选举要成为民主的动力,普及教育,改善生活,政府支持,媒体报导,法制化和规范化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和实践才行。他的译著《会议程序准则》对于推广会议民主程序、促进民主法制的风气,加强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提供了参考。他还指出,中国的民主法制不能全盘西化,也不可能一步完成,应结合中西方文化和法制的长处,吸收西方的优点,而又保有中国传统优良的精华,同时做好立法、普法和执法,从上而下,上下同时逐步开展,不断补充以至完善。
沈己尧的言论、文章多与时代脉搏息息相关,引人注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沈己尧极为关注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1994年他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明了他的观点: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从小康到富强的阶段,积极提高中国人的文化水平是很重要的。93年沈己尧曾赴莫斯科、基辅等地,俄国人在经济发展不好的状况下仍很遵守纪律的良好素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日由于重视教肓,人民文化水平高的缘故,在战后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又能重新站了起来。为了支持祖国的教肓事业,1984年,他作为创办人之一,在郑州创办了黄河大学。黄河,祖国的象徵。奔腾不息的黄河曾是他飘泊在外时的精神支柱,已深深溶与他的血液之中,使他永远情牵梦绕,无法割捨。
沈己尧教授不仅是一名历史学家,同时还是一名图书馆学专家。他一向关心祖国文化事业的发展,除了对发展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颇有见地之外,还对祖国发展图书馆业务提出改善改革意见。1979年初,他在美国《华侨时报》发表《图书馆现代化十项构想》一文,引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方面的注意,并应邀回国作学术交流,与国内各大图书馆机构多次举行座谈。他结合自己20多年来的宝贵经验,先后提出了中国图书馆工作的十大构想和6个方向,提出图书馆工作要标准化,制度化,大众化,协作化,自动化的目标。他提倡广建图书馆,使图书馆成为发扬中华文化、重建民族自信心的基地之一。在具体做法方面,沈己尧也作了指导,如做好索引和参考书目,培养专业人才,做好翻译等等。他的这些富于革新和原则性的创见受到很大重视。中国大学图书馆学系由1979年的2所发展到1987年的70所以上,8年增加了25倍。图书馆工作较这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北京图书馆在1998年经江泽民主席视察后正式命名为国家图书馆,可以统筹纵横方面的工作,制定法令,统筹全国的发展图书馆工作,国际期刊数据库,专业资料供应库联网等等。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之快,正向现代化迈进与沈己尧教授的指导不无关系。
作为美籍华人,沈己尧教授还非常关注中国的华侨政策。他认为中国的崛起应该重视海外华人;文革时对海外华人的错误政策的教训永不能忘记海外数千万华人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他对邓小平制定的华侨政策极为赞赏,他说:“海外华人,只要还保存中华文化传统,未被外族血统完全同化,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回馈祖国。”新的华侨政策给海外华人以很大鼓舞,回国报效祖国的海外华人也越来越多。他也正以自己的方式,如回国办学,交流讲座等向祖国尽表赤子心。
沈己尧教授无限的故乡情怀可以从他的一言一行中得到印证。“我心一片磁石针,不指祖国誓不休!”近半个世纪的海外飘泊,他没有失去方向,他的脚步反而更加坚定了。
胸中圆月明
在沈己尧的心中始终高挂着一轮圆月。中国人重视中秋节,重视春节,因为那是举国团圆、合家欢娶的日子,缺少了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会让圆月蒙尘。国更如此。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到祖国的怀抱,沈己尧为之欣喜不已。而台湾问题却是悬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一片阴影。
沈己尧看到了“大陆的丰富资源,众多而廉价的劳动力,庞大的市场和高科技智能,正好与台湾、香港和澳门的投资金融和市场管理相结合,互补互成,成为一个巨大的经济实体,在国际上可与任何国家竞争”,因此,“海外华人热切期盼祖国统一,祖国统一才能真正富强!”这是沈己尧教授和华人的共同心声。可是,明月几时圆?
对于台湾问题,沈己尧教授极为关注,同时还有很多精辟的见解。沈认为台湾问题的关键死结是“台独”问题,而“台独”问题首先是日本侵华的后遗症。1897年《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统治台湾50年。李登辉是日本皇民教育的例证。他在日本长大,不认中国人;讲日本话,代日本说话:责备中国要求日本谢罪是“无理取闹,形同讹诈”,说台湾划入《美日防卫合作指南》是日本维护“周边的正当防卫”。其次,“台独”问题是国共内战的衍生物。国共内战的结果是共产党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退居台湾“反共复国”,“反共”落空后便衍生出“反中”、“反华”、“台独”思想因之而形成。在冷战初期的有利条件下,“台独”思想受到国际舆论势力支持,“台独”人士开始活跃起来。第三,“台独”问题是美国干涉下的卖国主义。在全球战略中,美国一直盯注中国。国共内战时,美国支持国民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O年6月25日韩战爆发,美即派第7舰队巡弋台湾海峡,韩战结束后,美台订立《共同防御体系》,台湾置入美保护伞下。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会又自订了《台湾关系法》,“台独”人士以此为护身符,积极行动。
“台独”行为激起了人民大众的反对。沈己尧教授以精炼的语言列举了“台独汉奸”的十大罪证:如反华——杜撰“台湾民族”谬论,否认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反中国,忘记历史——将日本奴役台湾50年的痛苦忘得干干净净;曲解历史——将《马关条约》曲解为台湾“独立”的开始,举行“告别中国”大游行,大肆宣传庆祝;否认国际宣言;藐视国际公约;卖身投靠美霸;等等。沈己尧对“台独汉奸”表现出极大的愤懑之情,认为他们是“过去百年来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压迫下所产生的妖孽”是“战后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继续占有在台权益的代理”,是“现在美国霸权主义者用以围堵中国、反对中国的走狗”。这种揭露是何等的淋沥尽致,一针见血!
沈己尧教授对祖国大陆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政策极为支持和赞同。他认为,“和平统一”切合中华文化传统,合情、合理、合法,“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是合情;武力“只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搞统一”是合理;“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获得全世界95%以上的150多个国家的承认,具有国际法约束力,是合法。“一国两制”是台湾的出路,是在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的“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台湾保存有现在的资本主义及其生活方式,中国大陆仍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台湾人民不会损失一根毫毛,还可以享有中国人的权益和尊严。总之,台湾只有接受“一国两制”,才有光明的前途。
沈己尧仔细思考了国内外形势及两岸势态,认为中国要统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加强两岸交流。大陆和台湾人民都是中华民族。两岸炎黄子孙有共同的血统和文化。台湾与大陆间的经贸、科技、文化种种方面都应不断地加强交流,使彼此有利,也才能增长“中国心”。
第二,促成两岸谈判。谈判目的:结束早已停止的国共内战,讨论统一有关事宜谈判基础: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谈判条件:依“一国两制”,台湾成立高度自治区保持现有制度、军队和生活方式,只有外交和国防由中央政府统筹。早日谈判,双方有利。
第三,自强不息,水到渠成。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发展,民主法则继续改善,科技教育大力振兴,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贫富悬殊合理控制,社会和自然环境要保持安全。如是,在21世纪中国富强起来后,台湾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架起中美桥
沈己尧教授是一位历史学家,也是一位图书馆学专家,同时他还是一名出色的“建筑师”,因为他用笔在万里碧波上“架”起了一座跨海大桥——中美了解之桥。
沈己尧教授生长在中国,又在美国求学。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在中美两国都埋下了解和感情的基石。在美国的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中,他看到了美国新闻媒体丑化中国的种种言论。报导看到了美国少数议员和反华分子借西藏、节育、移民、人权等问题矮化、丑化中国,误道美国大众和世界人民的可耻行径;看到了中国同胞将美国美化成天堂,不惜铤而走险偷渡到“遍地是黄金”的美国,上演一出出新版的“卖猪仔”的惨剧。
除了台湾问题之外,西藏问题也是中美关系的一个突出问题。美国极少数议员和反华分子及部分新闻媒体宣扬中国1950年“占领”了西藏,鼓吹与支持达赖进行独立运动。一时间,“藏独”问题风起云涌,极大地混淆了世界人民的视听,令中国及世界华人都极为关注和不安。
为了澄清西藏问题,沈己尧除了平时收集和阅读有关资料外,1997年秋天,还以71岁的高龄到西藏各地作了为期一周的旅游访问。西藏的空气稀薄,其高原反应之强烈,一般健壮的年青人也难以适应,可沈教授坚持采访完了西藏的寺庙和文物,还和藏民进行了交谈,以图更进一步了解和印证已经了解的有关西藏的问题,剥兰抽丝,对西藏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层层分析与澄清。
他首先澄清了西藏的历史问题,批驳了那些认意西藏是1950年被中国“占领”。才开始两者之间历史的观点,认为那是断章取义地看待西藏历史,因有史可证西藏与中国有1300多年的密切关系。他用确凿详实的历史记载、历史文物和历史档案说明了西藏属于中国至少有700多年的历史。如记载唐朝文成公主入藏的“唐藩会盟碑”,元明时开封西藏宗教领袖的碑和档案等等,令人信服,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到了沈教授的深厚历史功底。接者针对“解放后西藏被杀了一百多万人”的谎言,他用中国人口普查的确凿数据表明195O年后,西藏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使谎言不攻自破。他还针对“西藏宗教自由少了或没有宗教自由。等观点作了澄清。由于解放后,西藏人有了选择信教的自由,不再受每家都要有一名僧侣或尼姑的限制,人身获得了解放,更多的人从事生产活动去了,这是西藏社会结构发生了大变化,而不是宗教自由发生了问题。而且,沈教授通过自己在西藏的所见所闻体验到了西藏的宗教自由空气的浓厚,如在拉萨可看到信徒络绎不绝,僧尼成群结队。至于文革时,西藏寺庙遭破坏,这种情况全国范围内都有出现,不单针对西藏,且列举近十年来,中国政府先后拨近10亿元修复西藏寺庙和宗教场所,一些宗教习俗也受到尊重等等事实,让那些企图借西藏宗教问题分裂中国的言论再一次破产。
沈教授让事实说话,将1950年前后的西藏的各方面状况作了对比,表明西藏在中国政府的统治下,无论在基础建设、教育事业还是文化发展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西藏正在逐渐走出贫穷,告别苦难,迎来新的明天。
一段时期内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人口急剧膨胀,使人民吃饭、就业都成为问题。中国政府据此推出了独生子女政策以控制人口的增长。事实证明这项政策是卓有成效的,也是得到人民拥护的。可是,美国一些人权论者却以独生子女政策剥夺了生孩子的自由,堕胎杀死胎儿违反人权等言论加以猛烈抨击。沈教授认为,美国反对中国独生子女政策,是不顾中国现实讲风凉话,也是一些教徒或个人主义的谬论,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尚未出生的胎儿,却看不见世界上到处都有无法生存生活的劳苦大众,同时又深刻地指出他们之所以反对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是想让人口拖住中国前进的后腿,让中国永远停留在贫苦落后的日子而抬不起头来,以维持他自己的霸权地位。沈教授严正申明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属于中国内政,别人不该横加干涉,更不该将它提到政治层面敌对处理,这容易引起误解和损害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更何况,假若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美国反华分子又会借中国人口大做文章,即使是现在,他们也时常散布“黄祸论”、“中国威胁论”等等言论。沈教授还提出建议,除计划生肓外,移民出国也是控制人口的方法之一,美国若真为中国争取人权,就不应反对计划生育政策,而应打开移民大门,让更多的中国人移民美国。
关于美国少数反华分子种种矮化、丑化中国的言论,沈教授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用事实和历史观,逐一予以批驳、澄清,赢得了中美两国和世界正直人民的赞同和好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美国作为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顿时成了一些同胞的“梦中天堂”,他们不惜以身试法,历经千辛万苦偷渡到美国,结果或坠海身亡或被捕入狱或做地下妓女或加入黑社会,出演了一幕幕惨剧。
沈教授提醒国内那些仍做美国梦的同胞,要对美国进行充分的了解,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美国的社会问题泛滥成灾,如物欲横流、犯罪率高、枪火随手可得、吸毒无法制止、种族纠纷不能解决、失业威胁时常存在、缺少安全感,等等。到美国来的人,要懂英语,要有专业知识或特殊技能,否则,即使到了美国,也无法拥有安定美好的生活。“卖猪仔”的悲惨新编应该休矣。
“大鹏飞万里,处处是归程”。沈己尧教授一刻也不曾停歇的脚步走过青年走过中年走进老年,可是无论他走到哪里。无论他走多远,在他的胸膛里跳动的始终是那颗赤子丹心,在他的血管里流淌的始终是那无限的桑梓情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7: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