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为张九庆博主《科学的进步――表现与动力》写的序

已有 3735 次阅读 2015-1-14 06:27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为张九庆博主《科学的进步――表现与动力》写的序

 

序二

 

(按:该书201410月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当人们说“以史为鉴”时,通常想到的是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其实,在科技领域,科技史对后人的借鉴作用也是巨大的。

从宏观方面说,了解了科技史,就不容易在制定国家科技政策和重大科技计划时犯好大喜功的错误。例如,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在1981年制定了“向癌症开战”的计划,期望在五年内治愈癌症,耗资几十亿美元。但直到今天,癌症的发病机理并未彻底弄清,可见,他们当时提出的目标是太不切实际了。

从微观方面说,熟悉了科技史,科技人员就能将本学科、本领域的发展逻辑了然于心,从而对自己的科研选题和研究路径选择大有裨益。尤其是,通过了解历史上著名科学家的生活经历、成败缘由,科技人员可以将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走得更稳健。

在科技史文献中,科学家传记(包括自传)具有特殊的地位。科技史学的著作需要勾画出历史发展脉络的大轮廓,科学家传记则提供了对科技史上重要人物和事件的“深描”。科技史学著作和科学家传记著作放到一起来阅读,有助于我们真切、具体地把握科技史。

张九庆一向注意研读科学家传记,并从中梳理出值得后人借鉴的东西。早在200212,他精心撰写的45万字的著作《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近现代科学家群体透视》就由安徽教育出版社推出。我本人还算是对中外科技史比较关注,并不时浏览一些科技史书刊的,但这本书里仍然有不少我不知道的故事,读起来兴味盎然。

最近,张九庆的新著《科技进步:表现力与动力》就要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推出,闻之不胜欣喜。该书共15章,以地学、光学、化学、量子物理学、进化生物学、天文学、生物学、密码学、解剖学、针灸学等学科发展中的真实故事为案例,论述了描述、解释、预测、方法、辩护、技术、竞争、合作、利益、应用、制度、文化等因素与科学进步的关系,令人眼前一亮。如果说,《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近现代科学家群体透视》主要对科研人员个体有帮助的话,那么现在这本新著则不仅能够给科技史、科技社会学和科技哲学学者以及普通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人员提供有趣的资料,还能给科技管理者和科技决策者带来较多的启迪。

张九庆酷爱写作,不仅涉足鸿篇巨制,也试手文艺小札。他和我的供职单位都属于科技部的下属机构,在科技部系统的春节联欢会上或者群众性文艺会演活动中,我曾欣赏到他创作的小品或相声,有笑破肚皮之虞。所以,诸君可以确信,本书的文字水平是不会差的。

这年头,谁都忙。如果我们没有时间直接阅读大量的科技史著作和科学家传记,则读一读像张九庆这样的书,也一定有收获。这好比,做不到多吃蔬菜水果的话,服用一两片维生素C药片也行。

中国老话说:帮人帮到底。张九庆曾请我对这本书的初稿提过修改意见,现在他又嘱我为其写序,在下就当仁不让了。

是为序。

 

武夷山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该书在《中国科技论坛》读者服务部有售。订购电话:010-58884643         联系人:晋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59256.html

上一篇:[转载]美国工程院院士:创新,政府不应扮演风投角色
下一篇:王应宽博主主编的刊物被SCI收录,祝贺一下!
收藏 IP: 219.142.134.*| 热度|

10 李宁 钟炳 李伟钢 李杰 史晓雷 马雷 肖重发 蔣勁松 杨正瓴 李轻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