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花齐放的英国科普 (发表于《科技日报》2007年2月25日) |
用带劲儿的方式来解释概念或做演示,孩子们就不会无动于衷,就能激发他们的天生好奇心,他们自己就会产生去发现探索更多事物的欲望 英国有着重视科普的优秀传统。他们科普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的原因之一,是社会各方都投入进来,而不单单是科技界在使劲,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 例如,对于英国每年举行的“科学、工程与技术周”活动,肯特郡的居民几乎无人不晓。为什么呢?因为当地的很多商店都踊跃参加了科学、工程与技术周的活动,可以称之为科普积极分子的单位达到近200家。这种热情的由来,是肯特郡教育与实业伙伴关系局曾从英国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申请到了3000英镑,以此作为种子资金,多方组织本郡的店铺和企业办展览,揭示日常用品和服务后面的科学内容,让孩子们眼界大开。 有一个展览的名称叫“化学师布茨”,它展示了阿斯匹林的制造过程。另一项展览解释了自行车涉及的工程学知识。体育用品商店纷纷解释高尔夫球的科学原理,制作了能描述高尔夫球飞行轨迹的小尺度弹道模型。多家面包房说明了面包烘制的科学道理。化学师和香料厂商解释香水生产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在科学、工程和技术周期间,全郡热闹非凡,到处张贴招贴画,散发小册子,宣传保健和营养知识。 当然,比单位参与更重要的是个人参与。有了一大批铁杆级的科普积极分子,才会有科普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鼓励他们,给他们展示其科普才华的机会,是至为关键的。 例如,一位叫安东尼.坎贝尔的英国人,从小就对萤火虫很着迷。长大之后,他在威尔士大学医学院的医学生物化学系工作。成年的坎贝尔教授对光的迷恋不亚于童年时光,他利用一些化学反应的发光性质研制了一种探头,可用于在临床诊断中测量血液的多种成分。这一医疗器械技术的突破还给他们医学生物化学系带来了一定的效益。 坎贝尔教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认识到天生的好奇心有可能导致新概念和新技术。为了强化青少年的好奇心,他从英国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申请到了2980镑的经费,用吸光材料做了一顶科普大帐篷。大帐篷每次能进去20人,里面放置了一些开展“活体发光”实验的仪器。进帐篷的参观者可以仔细观察萤火虫和一种属于腰皮鞭毛目的发磷光的海藻。他们还可以做一系列实验来测量蜡烛发出的热量,将烛光这种“热光”与某些化学物质发出的“冷光”进行比较。冷光源发出的热量需要用热电偶来测度。 坎贝尔教授说,“我的基本想法是告诉孩子们,所有活体发光其实就是无火的燃烧。如果他们非常好奇,想进一步深究,我可以安排他们访问我的实验室,给他们看更复杂的设备和实验。” 帐篷里还有一个工作间,其主题为与光科学没有太大关系的科普内容“恐惧、逃跑和嬉戏”,让孩子们测量自己的身体对剧烈运动和不同情绪有什么反应。比如,蹦蹦跳跳之后,赶紧测测肺活量;气球在身后突然爆炸后,立刻测量脉搏是否加快了。 坎贝尔教授还利用申请到的那笔经费鼓励其系里的同事们参与科普,激发孩子们对通常被认为深不可测的科学发生兴趣。他说,“用带劲儿的方式来解释概念或做演示,孩子们就不会无动于衷,就能激发他们的天生好奇心,他们自己就会产生去发现探索更多事物的欲望。” 以上两例只不过是采撷了英国科普百花园中的两朵。我们期待着中国科普园地也出现姚黄魏紫的绚丽景观!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