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唐由之:金针点睛 垂范中西

已有 2315 次阅读 2014-10-20 13:23 |个人分类:中医国粹|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唐由之:金针点睛 垂范中西
2014年10月17日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王利敏 黄英华 李敏

  唐由之,中西医结合眼科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主任医师。1926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5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曾任北京广安门医院眼科住院医师、主任医师、科负责人。他坚持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眼科疾病,推动了中医眼科现代化进程和中医眼科学科建设发展。2009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唐由之在继承古代金针拨障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将睫状体平坦部作为手术切口,具有操作简便、有效安全的特点。他创新发明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白内障、青光眼的手术方法;扩大了中医眼科望诊范围,提出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的中西医结合模式;眼底疑难症善于从气血论治;研制了“病毒一号滴眼剂”。1985年,“白内障针拨套出术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也是中医药在临床医学领域内首次获得此项殊荣。

  “事后,大家都说我很有勇气。也有人问我当时跟毛主席争论的时候,内心是怎么想的。我那时其实什么也没有考虑,只是履行医者对待病人应尽的责任罢了。”

  “我一直想考大学”

  1926年,唐由之出生于浙江杭州,取名唐锟铻。7岁入杭州盐务小学学习,小学四年级,因唐锟铻笔画繁杂,为书写方便,唐由之把名字改为唐昆吾。11岁就读于杭州中学。不久,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辍学,开始了逃难生活。一路艰辛给他的童年生活留下了深刻记忆:“我们从家乡杭州出发,先后在富阳、绍兴、宁波停留,最后落脚在上海。”

  1941年初,16岁的唐由之进入无锡国学专修馆上海分校学习,该校由近代著名教育家唐文治主办,唐由之的国学知识几乎都是从那里学到的,这期间他还阅读了很多古典文学、史学著作,积累了扎实的古汉语知识,为以后学习岐黄之术、攻读中医眼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上海两年的学习虽很充实,但却是唐由之生活历程中最困难的时期。当时,唐由之很想为大哥唐云分忧,觉得只有尽快找工作挣钱才能解救家里的困难。于是,大哥求助于好友、僧人石瓢帮忙。在唐家最困难的时候,正是这位出家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将唐由之推荐给上海名医陆南山。

  唐由之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石瓢第一次领自己到陆南山眼科诊所的情景:“陆先生的诊所里摆放着一张大桌子,当时他正忙碌,坐在桌子中间接诊,旁边围着学习的徒弟,病人在一旁的长椅子上坐着等候。诊所里病人很多,从外表衣着来看多数是老百姓。几个徒弟忙个不停,有的抄方,有的发药,有的在协助治疗。等坐诊检查稍微空闲时,石瓢先生把我的情况介绍给陆先生,陆先生抬头看了看,就很爽快地答应收下了。”唐由之首次拜访陆南山,不仅亲眼见到眼疾患者的痛苦,更为这位医术精湛的专家对待病人亲和、敬重的态度而感动,于是他下定决心拜师学徒,通过学习医疗技术来养家糊口。

  1942年4月至1946年春,唐由之在陆南山上海眼科诊所当学徒,其间他时刻铭记师傅教诲,认真学习眼科疾病的诊治方法和流程,对中医眼科知识和常见病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开始真正步入“攻读歧黄书,钻研龙木术”的医学生涯。经过四年的学习和实践,唐由之基本掌握了眼科常见病的诊治,此时他已经能熟练地应用西医眼科仪器检查中医眼科“内障病”,也学到了老师的很多实用技能,如治疗眼病的良方、秘方的配制以及简单的眼外伤缝合术。

  为了更好地锻炼这位出色的弟子,陆南山决定让他到自己开设的苏州眼科分诊所独立应诊。唐由之在苏州坐诊一年时间,诊疗技术进一步得到考验。1947年秋冬,他学成出徒,离开苏州回到家乡杭州独立行医。临行前,师傅陆南山特地叮嘱他,要牢记拜师时说过的“病人者乃养生之父母也”,并赠送了一些自制的药品。

  在杭州行医的同时,唐由之没有满足现状,他认识到自己的文化水平需要提高,就利用业余时间,在杭州青年会补习高中文化课。时间就这样飞快地过去了。1952年3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卫生部关于举办“全国首届中医药专门研究人员班”的招生简章,各地卫生主管部门开始招考。看到这个消息后,唐由之非常激动,多年的努力终于等到了可以施展的机会。他一边看着招生说明,一边思量着自己的情况。报名中要求“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的条件非常明确,而自己只参加了业余班学习,对这种全国性的选拔感觉有些心中无底。思考之际,他突然想起在无锡国专上海分校时曾经学到的一句话:“大小由之,何使而不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唐由之索性把自己的名字由“昆吾”改为“由之”,参加了华东区(上海)的考试。

  谈及为何会产生上大学这一梦想时,唐由之回忆说:“看到报纸(附有招生简章内容)时,我正在杭州珠宝巷开诊所。我一直想考大学,在老师陆南山那里学习时就有这个思想。因为老师治病采用的方法虽说是中医,但也常用西医办法诊断、检查。看到老师培养他儿子学习(后成为著名西医眼科专家的陆道培),一方面学西医,也学中医,我很羡慕,一直想考大学。”

  1952年,唐由之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进入到北京大学医学部学习,接受了四年正规现代医学教育。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西苑医院)眼科工作。5年之后,调入广安门医院,在临床上广泛开展针拨白内障手术。

  主席伸出V字形手指

  1974年腊月初,唐由之应邀参加解放军305医院召开的会诊。一入会场,便感受到与往常不一样的气氛。首先,会诊没有病人出现,但却有邓小平、汪东兴等众多国家领导人出席。此外,会诊的医生们都是国内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参加人数之多,专业学科之广泛,阵容之庞大,都让唐由之十分惊讶。

  会诊开始时,先由305医院院长李志绥报告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及详细病史、体检情况,但未介绍患者的姓名、籍贯、职业内容。报告结束后,请大家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唐由之等眼科专家根据了解到的病情,判断出这位患者眼睛患有双眼老年性白内障。但是白内障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光感以及在裂隙灯下晶体浑浊度怎样?是否能看得到眼底?这些细节问题他们无从得知,于是便向上级提出请求,希望得到患者眼睛方面更加详细的资料。

  四五天后,唐由之等眼科专家组成员应邀参加第二次会诊。此时得知患者眼科疾病已由相关人员确诊为成熟期老年性白内障。围绕患者病情的新情况,专家组成员讨论后达成共识:此病患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第三次会诊则主要讨论手术过程。西医眼科专家、时任同仁医院副院长的张晓楼决定由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张淑芳及医生周佩蓉做助手,于是,李志绥便询问唐由之,如果实施中医手术由谁来当助手。考虑到这次任务比较重大,当时又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使手术更加稳妥,经多方思量后,唐由之推荐了无论从医术,还是政治出身背景均比较符合要求的同院眼科主治医师高培质做助手。这一推荐很快得到了上级的批准。

  1975年2月4日,一位40多岁的解放军战士来到唐由之家中:“我是8341部队的,有一项任务需要您外出一段时间,现在就要接您走。”这时,唐由之立刻感觉到,这个任务应该跟之前在305医院会诊的那位患者有关。准备完毕后,他乘坐专用苏联高级轿车抵达了北京南苑军用机场。在那里他见到已在同处等候、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办主任汪东兴以及眼科专家张晓楼、张淑芳、高培质、周佩蓉等人。飞机约在三小时后飞抵杭州。当天晚上他们接到通知,第二天准备给毛泽东主席检查。

  唐由之等眼科专家组成员听到第二天可以见到毛主席的消息,都非常激动。当晚就开始调试从305医院带来的瑞士进口900型裂隙灯,为给主席检查眼部进行了充分准备。

  第二天一早,专家组成员给毛主席进行了精密的检查。诊断结果不出所料,正是老年性白内障,而且此病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必须通过手术治疗才能恢复视力。根据毛主席的具体病情,大家反复研究手术方案,并讨论了西医和中医手术治疗的各自优缺点。

  这时,唐由之已隐约感觉到,此次手术自己主刀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主席患有慢性肺心病,两年前曾出现过休克,经常恶心、呕吐。检查中也发现主席咳嗽得非常厉害,而且咳嗽后没有吞咽反应,头老朝下低垂着才能把痰吐出来一点。对于西医白内障手术,唐由之非常了解,他分析主席虚弱的身体难以承受西医手术的全程治疗过程。因为白内障冷冻摘除术需要缝合五针,并且切口较大,主席不间断的咳嗽有可能会造成切口破裂、角膜裂开、影响伤口愈合等一系列手术意外。而中医针拨白内障术花费的时间短,切口最多2毫米,不需要缝合就可以闭合,而且睫状体切口远离角巩膜缘,即使咳嗽伤口也不会裂开,不会影响主席的身体,非常适合主席这种年长体弱的患者。

  一想到这次任务重大,患者特殊,唐由之顿时倍感压力,血压也随之升高。在场的张淑芳赶紧给他检查,发现唐由之眼底有些异常,属于高血压型眼底出血。周总理知道这一情况后,为缓解唐由之的压力,当即传达了两点指示:一是根据毛主席身体情况,请他先到上海、苏州定制中医或西医手术时使用的国产医疗器械;二是到上海医学院挑选一副人体骨架。

  在中央领导、上海市委的大力支持下,唐由之顺利完成了周总理安排的任务。与此同时,在他离开杭州期间,眼科专家组成员们对于采用西医还是中医手术治疗的问题一直讨论不休。

  春节过后,按上级要求,唐由之等眼科专家住进了华北招待所,在临时设立的手术室及病房中,分别运用中医和西医方法给北京养老院患有老年性白内障的病人免费实施手术,并实施对照观察。十几位患者随机分到中医、西医二组,每位患者在进行手术后,要在临时病房内住一周。在此期间,负责中医手术的唐由之和西医手术的张淑芳要分别撰写病程报告汇报给中央领导。

  正当准备工作就绪时,唐由之等人却听闻主席不同意做手术,说他觉得过程太麻烦,说什么也不表态。于是,中央保健局又通知全体眼科医务人员回原单位待命。

  几个月后,1975年6月中旬,唐由之和高培质应上级要求来到周总理所在的305医院病房,首先由高培质汇报广安门医院所做301只眼睛的白内障针拨手术效果。之后总理详细询问了眼部睫状体和晶体部位,白内障手术步骤,术后并发症预防、处理以及预后等一系列情况,唐由之一一进行回答。听完报告后周总理对唐由之说:“在301只眼中,你亲自做的48只眼仅有1只发生了轻微并发症,但并不影响术后的矫正视力,效果还是很好的。”同时,周总理在病房中向唐由之下达了劝说主席做手术的任务。

  接下来,领导安排唐由之再次入住主席身边。在与主席朝夕相处期间,他经常为毛主席讲解有关眼睛的生理解剖、老年性白内障生成的原因、不同发展阶段的治疗方法,以及中西医治疗白内障手术的原理及其特点,术前、术中、术后要求患者如何配合等等。为了能让主席对手术有直观地了解,唐由之还会蹲在毛主席身边握住他的手,并将自己的手握成拳头放在主席手中慢慢讲解:“譬如我的拳头是眼球,中间眼球前面有角膜,角膜后面有虹膜及晶状体,晶状体浑浊了就是白内障挡住了视线。现在我给您把挡住的东西拨下来,就可以看见了。”

  这期间,唐由之为了说服主席治病,想了很多办法。他知道毛主席喜欢读历史和文学作品,便投其所好,在讲解针拨白内障的历史时,吟诵诗人白居易所做的关于金针拨内障的诗——《眼病二首》:“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贮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通过唐由之的不懈努力,主席终于同意接受手术治疗。

  唐由之对毛主席的生活起居作了全面观察了解后,制定了从全身到眼睛局部10天的术前准备工作,并安排了周详的手术方案和医疗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到第10天晚上,即1975年7月23日晚11点左右,术前准备全部就绪。手术按时实施,高亢悦耳的《满江红》唱词缓缓地在手术室中回响时,唐由之心无旁骛,仅用几分钟时间便成功完成了手术。

  术后第2天,当主席戴上+10度镜片的眼镜能看书读报,且不愿再包裹眼睛时,唐由之又劝解说:“主席啊,平日您是主席,我们都应该听您的。今天我是大夫,您是病人,病人应该服从大夫,您应该听我的,您的眼睛还是要包的。”经过一番争论,最后双方采取了折中的方法,唐由之给毛主席左眼戴上了预先准备好的一个透明塑料、镂空、网状样的眼罩,中间有一个+10度镜片。这样,主席不仅可以看见东西,而且异物难以进入到眼睛内。

  之后,唐由之回到走廊的沙发处,焦急地等待着。四五个小时后,张玉凤跑到唐由之面前说,主席从戴上眼镜以后一直在批阅文件,但现在眼睛感到不适,让他赶紧去看一下。唐由之连忙快步跑到主席房间。这时候,主席伸出了V字形的两个手指,意思是“你胜利了!”唐由之连忙认真检查完主席的眼睛,发现没有太大问题,只是由于刚做完手术就看书工作,眼睛过度疲劳。于是,他又用抗菌素溶液冲洗眼睛,点上药物后重新包裹好。这时,主席又一次冲他伸出V字形的手指。面对此情此景,唐由之百感交集,他发自内心地对主席说:“主席,这也是您的胜利。因为您提倡我们将中医药和西医药的知识结合起来。这次给主席做的白内障手术,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研究成功的。”主席听完后哈哈一笑。

  唐由之回忆道:“事后,大家都说我很有勇气。也有人问我当时跟主席争论的时候,内心是怎么想的。我那时其实什么也没有考虑,只是履行医者对待病人应尽的责任罢了。”

  建医院,展宏图

  唐由之长期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眼科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非常希望在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术交流、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方面做一些实事,实现多年来的四个心愿:即建立一所中医眼科专科医院,成立两个眼科学会,创办一份中医眼科杂志。

  建立眼科医院的设计从心中蓝图到梦想实现,前后历时19年,这是唐由之投入精力最大、经历波折最多、耗费时间最长的事。从最初的项目申报、立项审批,到申请土地、筹措资金、筹划基建,乃至后期储备人才、规划发展,无不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

  回顾眼科医院成立的起因,可追溯到1983年4月。当时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新建病房楼即将投入使用,病床总数也由302张增至400张,院内很多科室都希望增加病床数量。唐由之在综合考虑实际客观条件后,认为增加床位难以解决根本需求,于是果断建议新建一所眼科医院,并向时任卫生部部长的崔月犁递交了《关于筹备建设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医院的请示》。1986年10月25日,唐由之得到通知:卫生部正式批准中国中医研究院建立眼科医院。

  1994年,成立中医研究院眼科医院的申请报告得到批复,但收到批文时唐由之心情亦非常沉重,喜忧参半,因为批复意见中虽然同意成立医院,但却要求自负盈亏经营。尽管如此,唐由之仍然十分兴奋地开始筹备医院的正式挂牌。于是便撰文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申请,没有想到,时任计财司领导的宋文义司长看到申请文字后,敏感地认识到属于中医研究院的眼科医院,不能让其自负盈亏,他决定按100张床位标准每年给眼科医院拨款60万元。这一消息令唐由之等人颇受感动,十分欣喜,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

  1994年9月30日,中医研究院眼科医院正式挂牌成立,唐由之被任命为眼科医院名誉院长,高健生任院长,庄增渊为副院长。之后建设过程正式起步。2001年3月28日,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医院成功举行了新楼奠基仪式。2002年11月30日,经过一年零七个月的建设,新楼顺利完工。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目前已经成为医疗特色鲜明、技术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研究成果丰富、疗效备受肯定,在业界享有较高声誉的三级甲等专科中医医院。

  唐由之学术继承人、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中医学科主任邱礼新说:“唐老师是中医眼科的一棵大树,就是由于这棵大树在支撑,中医眼科和中西医结合眼科,在比较健康地、蓬勃地向上发展。从国家级中医眼科医院的建立,两个学会的建立,包括各地区的学会的建立,各地区中医眼科工作的发展,我觉得都跟老师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我相信,如果没有老师这棵大树在这儿支撑,中医眼科逐渐被边缘化的悲剧可能也是避免不了的。唐老师靠他的学术影响发展建设中医眼科,这种贡献无法估量。”

  (作者王利敏系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黄英华系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实习研究员,李敏系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37149.html

上一篇:日记摘抄(46)----冬泳
下一篇:日记摘抄(47)----我们中学生也上访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3 王号 李兆良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1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