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碰巧看了几眼CCTV的《开讲了》节目,嘉宾是易中天。他回答大学生提问时说,自从发现女儿写诗后,他就再也不写诗了。在网上搜了搜,原来至迟在2008年他就讲过这段故事了。但我原来不知道这段故事,故把搜来的这篇贴在下面。
易中天:我女儿的诗写得比我好
(2008-12-09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69f7d0100bd74.html)
清晨,
明亮的露珠从草叶尖上滑落下来
照旧落入小河
明天人们不会发现什么
只有河里的鹅卵石
在无休止地说
我看见了我看见了
但没人知道
......
这首简单的小诗是易中天的女儿在十岁那年写的,
易中天朗诵它的时候,脸上洋溢着身为父亲的骄傲。
2005年易中天在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中,把历史的话语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以评书式的讲课方式,使历史讲座悬念不断,噱头不断。一年之后《易中天品三国》再爆热门,每周日一期,持续讲一年,而在百家讲坛的历史上,像易中天这样一个人一讲就是一年这还是首次,易中天以自己独特的讲课方式,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热捧。
近日,易中天携新书《高高的树上》来到《悦读会》的录制现场,与两位主持人及书友团一起畅谈自己读书的点点滴滴。从儿时缠着阿姨讲鬼故事的童年趣事,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年的插队生涯,易中天对于书籍的热爱将他推向了越来越深远的读书世界。谋心还是谋志、无聊才读书、择书如择偶、“青年人必读书”质疑…这些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另类的读书观点便是来自于易中天新作《高高的树上》中的一章内容。就如同《品三国》一样,易中天将“读书”一词,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做了精彩诠释!
读书习惯是“熏”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
在《高高的树上》的开篇,收录了易中天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插队时的部分诗作,二十岁之前,是出诗人的年代,大漠历来是文人墨客创作的宝地,后来他反而写得很少了。易中天这样打趣到:“自从我发现我女儿的诗比我写得好以后,我就从此再不写了。”女儿在10岁的时候就写出了这样的作品,身为大学教授的易中天是如何教育子女读书的呢?
易中天主张把自己以前读过的喜欢读的书买齐了,给孩子做一小书架,然后跟孩子说爸爸当年读这本书,妈妈那个时候就是读了这本书爱上你爸爸的...诸如此类的读书故事和心得体会,给他讲这样的故事,孩子就会对书产生好奇,拿来一看,看进去就看进去了,没看进去也没关系,搁那儿三五年以后又会看。当一个孩子的房间里有个书架,一面墙都是书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有坐拥书城的感觉,熏都熏出书卷气来了。
原著不是必须读的
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们也只能说我读了某某书,我喜欢这本书,我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它怎样感染了我,它给了我什么好处,建议你们也去读,只能建议每个人都只有建议权和推荐权,没有对不读书人的指责权。易中天反对青年人必读经典,而是建议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性阅读经典。经典是经过历史的筛选被证明是优秀作品,最便利的办法就是先圈定经典,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读最好的文学作品,品位可以保证,但是不能强迫。如果是一个在公司做白领或者在企业做什么技术工作的人,他凭什么非读原著不可,所以读不读原著,完全是每个人个人的一种自由的选择,只有做研究的人必须读。
易中天在武汉大学考进研究生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导师说“你要读原著,你不准读别的。”最后毕业的硕士论文是做《文心雕龙》,按照老师的要求,易中天拿一张宣纸用毛笔把《文心雕龙》50篇全部先抄一遍,然后到导师家里当着他的面拿一只朱笔把它点段,因为这是职业的要求,但不能拿职业要求去要求其他人。读不读原著对一般读者来说仍然是个人的自由选择。
我没替曹操翻案
胡适先生有一个观点: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说明每个人的历史观都是不太一样的。易中天的历史观是通过读书形成的,他认为不能把历史的进程简单地归结为历史人物的个人品质,中国人习惯一读历史就把人简单地分为好人坏人君子小人,然后把整个历史的发展都归结于这些历史人物的个人品质,这种历史观是非常肤浅的,这是制度的问题和文化的问题。如果这点还不能解决的话,就永远没有长进。寄希望于某一个英雄人物或者道德楷模的典型示范作用,那是靠不住的。
(本期节目视频见栏目播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