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迭斯多夫的三螺旋理论框架
武夷山
在宁波会议(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40452.html)上,普赖斯奖得主、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雷迭斯多夫教授做了关于“创新系统之协同的三螺旋指标”的报告。与他过去的三螺旋理论框架相比,我觉得他现在的框架明显又改善了。手头没有他报告的PPT,根据笔头记录先简单介绍其报告的亮点。
他认为,只研究信息交流和知识交流是不够的,一定要追究“意义”之交流。大学或公司各自所关注的意义是显然不同的。
熊彼特心目中的创新是个二维的框架。而雷迭斯多夫认为,在知识经济形态下,有可以构想一个关于创新的三维框架:
----第一维是知识供应。这里主要是从事“新颖性(Novelty)生产”的大学(博主:应包括科研院所,虽然称之为“大学”)在忙活。
----第二维是知识需求。这里主要是从事“财富生产”的公司在忙活。
----第三维是基础设施。这里主要是从事“立法和管制(治理)”的政府在忙活。
三方面有密切的相互作用,故形象地称之为三螺旋。
第一维与第二维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创新”。
第二维与第三维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政治经济”(知识经济是政治经济的后续发展)。
第一维与第三维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知识基础设施”。
这里有三大动力学过程。
财富生产,是一种经济动力学,这里追求市场均衡(平衡)。
基于知识的新颖性生产,也是一个动力学过程,这里要努力打破平衡。
对于市场与知识之间的互作用,要进行管制与管理(治理),这也是一个动力学过程。管制手段之一是知识产权。
雷迭斯多夫提出了新的演化模型,其中涉及对上述三维的不同协调机制。对于财富生产维度,主要靠市场协调;对于基础设施维度,主要靠政治(政府)来协调;对于新颖性生产维度,主要靠编码知识来协调。
雷迭斯多夫的几乎所有论著,在其个人网站上都能找到原文,对其三螺旋理论框架详情有兴趣者,可去http://www.leydesdorff.net/浏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