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误会也可能很可怕
武夷山
生活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小误会,但误会即使小,也说不定有令人挠头的后果。
我读研期间,一次随老同志出差,同行的还有一位比我稍微大几岁、已经工作的年轻人。到了另一个城市,需要在被调研单位的食堂吃几天饭,我们照例各人交钱、交粮票,买人家的饭票,这都由那位年轻人经手。到了快要离开的时候,年轻人对我说:“武夷山,你该交的钱和粮票还没交呢”,我说:“怎么会呢?我早就交给你了。”年轻人说;“没有交,是我替你垫的。”说了半天,年轻人斩钉截铁地不承认我交过钱和粮票。可以肯定,年轻人不是想讹我的钱,只不过是犯糊涂,因为这里头也没有涉及多少钱。可是,既然争不出个结果,怎么办呢?我只好就多交了一份钱和粮票。让人窝心的,倒不是我多交了一份冤枉钱,而是那位年轻人并不会觉得自己糊涂忘事,反而会认为我很差劲,说不定以后对别人说:“有一回,武夷山欠我钱和粮票,找他要,他还不承认,多亏我据理力争,他才老老实实补交了钱和粮票”。如果发生这种事,您说我冤不冤?
还有一回,犯糊涂的是我。我们读研期间,已经拿到相当于实习研究员工资80%的助学金了,因此我决定,从读研起,不向父母要一分钱。但有时候,还是周转不开,还得借钱。我非常担心,借人钱物后忘记还的情况发生在我身上,所以,借了钱物必有记录。有一次,向读研的老大哥某某某同学借了6斤粮票,就在纸上写下“某某某,6”。后来,又向他借了6元钱(我经过精打细算,觉得借6元钱就能度过难关,捱到发助学金的日子了),大概是看见纸上已经有了“6”,就以为自己记下又忘了。后来,我还了同学6斤粮票,就在“6”字上打了叉,彻底忘记了还借过6元钱。过了很久,一天,老大哥同学挺不好意思地对我说;“你借了我6元钱还没还呢”,我说:“不会啊,我记得清清楚楚,还上了”,还把那张纸找出来,给同学看打了叉的6。他说:“我还曾借给你6斤粮票,你已经还了,你那个6是不是表示6斤粮票呢?”我仔细一想,他说得对,就赶紧还上6元钱,连声道歉。假定老同学不能帮我分析出6的真实意思,我不知道这场误会将闹到什么程度,因为,即使我像上一次那样不情愿地“还”了钱,心里肯定不痛快,会认为老大哥糊涂,以后躲着他点儿,老大哥也会认为我糊涂。幸好,误会消除了,我们依然是好朋友。
一个馒头能引起血案,几块钱、几斤粮票也可能使朋友反目,岂可不慎乎?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