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另辟蹊径的非专业赏画

已有 3531 次阅读 2013-10-25 13:34 |个人分类:科文交汇|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专业 |文章来源:转载

另辟蹊径的非专业赏画



 
在林凤生看来,通过各种手段发掘出“藏”在画中的科学的复杂的过程正是带给他乐趣的源泉。
 
■本报记者 刘畅
 
一千个人眼中可能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绝大多数人眼中,却只有一个蒙娜丽莎。当下人们对名画的解读,总是在往深处钻研,往画作背后的故事探究,但林凤生却“另辟蹊径”,在世界名画中发掘科学元素。
 
林凤生退休前是《自然杂志》编审,一直工作于科技领域。两年前,他在本报文化周刊开设专栏“画中有话”,详述名画中的科学道理。该专栏结集成书《画中有话——解读名画中的科学元素》于近日出版。
 
画中藏深理
 
林凤生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涂鸦。读初一的时候,他就用油粉笔画了一幅写生画,入选了翌年的全国少儿画展。这激发起林凤生学画的强烈愿望。
 
“后来我有幸认识了丰子恺、唐云等大师,并得到他们的指导。大约有近3年的时间,每逢周日上午我就会到唐先生的寓所去玩耍。”林凤生提到,绘画是一种要经常操练才能提高的技艺。升上高中的他,并没有太多的时间练习,画技方面没有明显长进,但其他方面收获却不少。
 
几年的学画使林凤生对绘画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同时也渐渐提高着他的审美情趣。“我逐渐能分辨出哪些是精品,哪些是‘烂画’。”
 
林凤生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中学、大学中任教,并参加编写了几部教材。为此他常常查阅科技史类资料。在图书馆翻书时,林凤生发现,这类图书里会把图画作为例证来解读,引起了他不小的兴趣。
 
如一本关于桥梁的史话里分析《清明上河图》上的虹桥:这是一座单跨等边折线形的木构拱桥,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桥的坡度不高,车马人轿来来往往尚算便利。一条硕大的满篷船正在收起篷,倒下桅杆,艰难地穿越桥拱,可见桥下的净空间也能满足航行的要求。从篷船过桥的紧张状态可知,靠北岸的船为顶水行舟,故北岸沿河有一条蜿蜒的小道,几个船工背着纤绳沿着小路艰难地行走。仔细读图可以发现,在北桥堍下厢壁设置了一个过道,外面还有栏杆围护。原来背纤的船工可直接从这条过道过桥,不必从桥面翻越,反观南岸桥堍就没有桥下的人行通道……
 
这样的解析让林凤生眼前一亮,觉得这比一般的“就画论画”深刻精彩得多。“再仔细读图可以发现桥呈不对称,从南岸上桥,上坡长,下坡短。原来此桥6节拱骨,有一节被埋入北桥堍下,从而使拱桥两端拱趾都能落实在坚实的地基上,并降低了桥的纵坡和引道。沿着汴河向上游看去,这里正好是一段弯曲的河道。图中,汴河南岸高而陡,北岸坦而宽,这显然是因为南岸位于河湾的外侧,受水冲刷而成,而北岸在河湾内侧,由河泥淤积而致。”
 
从这以后,林凤生便开始成为有心人,并开始迷上从名画中挖掘有趣的知识。查阅其他资料后,他发现停泊在河道两岸的满篷船,巍然的城楼,独特的骡马车等,都有话题可以深入讨论。“不过这些有趣的内容散见于各种专业图书和刊物中,于是每每见到相关的资料,就会收集整理,渐渐地集腋成裘,就积累下来了。”
 
将科学挖掘出来
 
建筑、桥梁、房舍、车马、武器、动物、植物、天象、星辰,这些能从绘画中看到的东西,都蕴涵着它们的科学意义。林凤生谈到,通过这些细节读图识义,是辨别一幅画中蕴涵科学元素最直观的方法。
 
“而且,通过不同的绘画技法,也能从中看出不少科学元素。”林凤生举例,西方的写实绘画能够在平面上精确地显示出三维的立体效果,主要依赖于数学和透视画法的发现。“可以说如果没有透视学也就没有西方500年光辉灿烂的经典绘画史。”
 
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存在许多科学道理。例如在画面中,原色和补色放在一起,这看起来就会格外赏心悦目。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未必知晓这些科学道理,却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和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在创作绘画的时候,把这些规律玩转得得心应手、出神入化。
 
林凤生认为,人们在欣赏绘画时产生的美感,主要源自于人的心理体验。因为人的视觉经验,是在光学作用下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的过程。“由此反观再现性绘画,其创作机制比实际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远不是简单地、机械地模仿自然或复制生活。”在林凤生看来,通过各种手段发掘出“藏”在画中的科学的复杂的过程正是带给他乐趣的源泉。
 
跨学科研究是趋势
 
用非专业的眼光来审视绘画,林凤生戏称这是“草根的另类研究”。“初衷也只是想给读者在茶余饭后添点谈资。当时得到了一些朋友的支持和鼓励。文章在报纸上发表以后,除了一些朋友表示不太熟悉,大部分朋友还是非常支持的。”
 
林凤生认为,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桥梁构架起来,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方向。“这种‘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一种美术史研究的主流。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巫鸿说在他工作的几所著名大学里,美术史教授中只有个别人仍在继续专攻传统名家的杰作,其他都在从事‘跨学科’的研究。”
 
“今日的美术史代表了一种新的学科概念:不再奠基于严格的材料划分和专业的分析方法之上,它成为了一个以视觉形象为中心的各种学术兴趣和研究方法的交汇之地和互动场所。”林凤生介绍,很多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宗教学家甚至自然科学家,都越来越多的在自己的研究中使用视觉形象的理论,有的甚至改行成为美术史家。学科之间那道科学与艺术、理性与感性的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
 
《中国科学报》 (2013-10-25 第16版    雅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35996.html

上一篇:[转载]姬十三的实验室创业方法论
下一篇:Use the Right Word摘抄(2)----不同的“纯”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3 梁勋 周春雷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1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