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朝胜观察:桥

已有 2699 次阅读 2013-9-6 11:36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朝胜观察:桥

 

左朝胜
(科技日报 2013-9-6)

 

  “有政治、有文化、有现实、有历史、有官方、有民间、有坚守、有宽容……一个桥名,给广州人出了一道考题。

   9月1日,经过了18个月维修的广州海珠桥正式开通了。以建设者、志愿者和市民为主的一群人,在桥头举办了一个简朴的开通仪式。站在人群前排的广州市长陈建华,只有一句“台词”:“我宣布海珠桥正式开通!”

   其实,头一天(8月31日)海珠桥就已经开通了,只是还没有允许车辆通行,老百姓熙熙攘攘地涌上桥面,纷纷和整修一新的大桥合影留念。几代广州人和海珠桥相伴九十年,个中情缘非外人能够体味。

   桥头“海珠桥”三个大字,恢复了原国民党元老、广州番禺人胡汉民的题字。胡汉民曾任国民政府主席,但是,题写桥名大概并不是因为他的领导职务,学养深厚的胡汉民曾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他题写的“海珠桥”三个大字,骨架刚硬、遒劲有力、笔墨饱满、四平八稳,与大桥实在是相得益彰。

   不料,大桥还未开通,就有人对大桥题词提出异议。原来,胡汉民题字的真迹上是六个字,除了“海珠桥”三个字外,还有“汉民题”三字落款。可是,重修后的桥名虽用了胡汉民的题名,却没有落款,市民议论纷纷。

   这里朝胜摘一段网上的话:

   “广州市建委对此回应,胡汉民是国民党元老,署其名不妥。这种思维让广州人感到极其惊讶。胡汉民是国民党元老,也是同盟会元老,对推翻清政府作过重要贡献,民国时他两任广东都督,为广东经济建设流过汗。这里是中国实行三民主义最为彻底的省份。他生在广州,死在广州,是一个地道的广州人。他虽是政治人物,但其书法不该被政治化。

   创建与修建,历史意义大不一样。海珠桥是在胡汉民主政时建设,今天的海珠桥是在这一基础上修建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造桥的历史更为重要,它是所有广州人的集体回忆,是广州历史的重要文化象征。海珠桥既是桥梁,也是历史文物,不宜用意识形态的思维看待它的历史文化价值。采用胡汉民的题字却不能署上胡老先生的名字,既无法重现海珠桥昔日历史,从尊重知识产权的角度也说不过去。

   海珠桥的启用方便了人们通行,一直是广州的交通通道,解放后数万广州人潮水般地推着自行车通过海珠桥上班的一幕蔚为壮观。饮水思源,我们要感谢建造海珠桥的劳动者,这当中自然也有主政者胡汉民的一份功劳。刻意回避这段历史,不是大气和客观的态度,与广州包容的城市气质格格不入。”

   这段网上的评价,十分中肯和深刻。朝胜在网上也看了有关方面展现的胡汉民题字真迹,题字依照当年的书写习惯,从右至左而书,现在没有落款的桥名却是按照今天的阅读习惯从左至右排列。这段公案,且看广州“有关方面”如何处置。有政治、有文化、有现实、有历史、有官方、有民间、有坚守、有宽容……一个桥名,给广州人出了一道考题。

   据资料记载,海珠桥是由美国马克敦公司承建,也是广州第一座跨江桥,于1929年12月动工,1933年2月建成通车。有意思的是,传说在打桥墩时居然发现了清代的桥墩基础。看来,广州人在珠江上的建桥愿望,已不止百年了。

   当年建成的海珠桥全长356.67米,主桥全长182.90米,南北两跨对称布置,原为三孔下承式简支钢桁架桥,中跨为开启式结构,能向上分开,以利大船通过。

   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派遣飞机轰炸广州,把桥体的开合器震坏,日军还把整套设备盗走。从此大桥不可以开合,只能让小船通过,大船则泊于黄埔码头。后虽经修建,中段桥面开合部分已无法复原。

   这次全面维修的海珠桥,据说工程量之大,几乎可以再建一座长江大桥。但是桥中间的开合功能依然无法恢复。不知是因为已无开合的必要了,还是无法再现百年前美国马克敦公司的造桥技术水平?

   近年来,媒体多次报道我国“桥脆脆”事件,有的桥一撞就塌,有的桥一压就塌,有的桥一震就塌,有的桥一通就塌,有的桥未通就塌,下雨也塌,刮风也塌,白天也塌,夜晚也塌,稍动也塌,不动也塌……不知道美国那家马克敦造桥公司还在不在了,用他们一百年前的工程守则,来培训一下咱们的造桥公司如何?

   一位曾在广州港口处担任过处长的兄弟说,广州有些百多年前的港口仓库是外国人建的,至今仓库里的钢结构还是不锈不蚀、安全无恙。

   青岛的侄子对朝胜说,青岛一些地下水道的井盖还是一百多年前德国制造的。后来,发现有些井盖坏了,有人就试探着给当年修建下水道的德国那家百年公司打电话,对方回复说,就在井盖直径几十米的地方挖找,还有一个备份井盖埋在那里。

   剑桥大学在维修几百年前的一幢老房子时,发现其橡木房梁已经严重损坏,不能再用。如今到哪里去找如此粗大的橡木房梁,这可难坏了维修人员。过了几天有人发现,在学校附近有一片橡树林,完全可以用来维修老房子。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该房子的设计师在建房时就想到了几百年之后的维修问题,特意种下了这片橡树林。300年后,橡树林果然派上用场。

   高龄的海珠桥,经历了日本鬼子飞机轰炸、国民党逃台前爆炸,经历了90年的风风雨雨,今天经过18个月的维修,又一次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珠江之上。桥体依然是广州人熟悉的那两个半圆形钢拱,除了中间的汽车通道之外,两侧还有人行通道。这与如今许多地方不许人行的大桥不同,桥上假如没有人迹,中国的古诗就会逊色许多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现在,广州的珠江上已经架设了9座大桥。但是,海珠桥的外貌与功能、坚固与实用、人文与审美、亲民与怀旧……丝毫不逊于那些现代化新桥。随着历史的发展,海珠桥在广州人心中的独特情缘,将愈发悠长璀璨。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海珠桥,就是广州人的无云之龙,无雨之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22744.html

上一篇:[转载]王绍成:老工长的发明之乐
下一篇:对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非均匀分级的尝试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3 翟自洋 蒋迅 qqlist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1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