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怀念布拉德伯里

已有 2636 次阅读 2013-6-20 11:32 |个人分类:科文交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博主按:大家想象一下,我国领导人会赞扬我们中国的科幻作家吗?)

 

怀念布拉德伯里

 

星河
 
(科技日报,2013-6-15)

 

   科林碎语〉〉〉

   火星的公转周期大约是地球的两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著名的美国科幻大师雷·布拉德伯里离开我们只有“半年”。

   之所以按照这一标准来衡量时间,是因为火星是布拉德伯里心底的挚爱。2003年8月27日火星“大冲”(外行星与地日“三点一线”、且与地球靠得很近),而在此之前5天,全世界火星迷们还有一件事要做:把生日祝福塞满布拉德伯里的电子邮箱——8月22日是这位作家的83岁寿辰。遗憾的是,2012年6月5日,在布拉德伯里眼看就要迎来92岁生日之际,他却离开了我们。

   布拉德伯里在他的《火星编年史》中,以一种美丽而伤感的语调描述了火星过去、现在和未来所发生的故事:在地球人登上火星之后,“火星人”开始走向灭绝之路,但是由他们所建造起来的文明却还在延续,废墟上残缺的美景给前来探险和定居的地球人类展示了一个又一个梦一般的谜团……

   《火星编年史》出版于1950年。这是一部由13个短篇科幻所组成的系列作品集。每一个故事结构完整,独立成篇,但都发生在火星这个巨大的“火红色”背景之下,构成一部独特而神奇的“火星编年史”。布拉德伯里在这些类似于寓言般的故事当中,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个神奇的、比现实更加美丽的梦想。布拉德伯里以他那诗人般热情细腻的笔触,渲染出一幅消逝的火星文明背景。事实上每个人都知道,在作家描述火星的年代里,人们早就清楚地认识到那里只是一方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即便如此,那些优美的画面仍旧从作家的脑海中奔腾不息地汩汩流出:那是一个发展到极致因而已然落败的文明,它与人类交肩错过,只留下一声无奈的叹息。

   据日本科幻作家星新一回忆:20世纪50年代,他独卧病榻,十分沮丧,因为从父亲手中继承下来的公司刚刚倒闭;这时他读到了布拉德伯里的《火星编年史》,感动得热泪盈眶,自此走上科幻创作道路。

   除了《火星编年史》,布拉德伯里还有众多的优秀作品,细致地刻画了远星与未来——

   《冰霜与火焰》描述了一个与自然环境抗争的生存故事。作品的背景是一个环境极端恶劣的星球,仿佛“冰霜与火焰”般的严寒和酷暑使得人们蜷缩在岩洞里避难,每天只有晨昏两个小时能在洞外活动。但最为残酷的是:在这里新陈代谢速度极快,人类只能存活8天——所有的人都迅速成长,然后迅速走向衰老和死亡。主人公西穆从前人的传说中了解到,他们本是地球人,在一万天之前飞船不慎坠落在这个星球上,而他已经是第5000代了;同时他又得知,在不远的悬崖处有一艘宇宙飞船,那是离开这里的唯一出路。于是,西穆的心中产生了希望,誓与自然环境进行抗争以改变命运。最后,西穆带领族人,利用这短短的8天,完成了一生的奋斗。

   无数人都对布拉德伯里心怀敬意。英国著名作家金斯莱·艾米斯曾赞誉布拉德伯里是最有才华的科幻作家,而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伊哈布·哈桑则称赞他的创作极富诗意。在得知他去世之后,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说:“我科幻生涯中的绝大多数灵感都来源于他。”著名作家斯蒂芬·金则告诉《好莱坞报道》:“我今天听到的声音,是一位巨人的脚步渐行渐远时所发出的雷鸣轰响。”布拉德伯里的成就甚至令美国总统另眼相看。2004年布拉德伯里荣获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后,时任美国总统的乔治·布什及夫人站在布拉德伯里的轮椅背后与之合影留念。而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在布拉德伯里去世的次日盛赞这位大师,认为“他的叙事才华重塑了我们的文化,拓展了我们的世界”,并且他的影响将鼓舞未来几代人。

   当然,布拉德伯里所获得的最高奖赏,还是无数读者的支持与热爱。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时,一座火山口即被命名为“蒲公英”,以此向布拉德伯里的科幻小说《蒲公英酒》致敬。在众多的小行星中,有一颗被命名为“布拉德伯里星”,它就是9766号小行星。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地面上的一颗“星”:2002年4月1日,布拉德伯里被授予了好莱坞“星光大道”的第2193颗星徽——在这位大师谢世之后,这颗星前摆满了祭奠与怀念的鲜花。

   有意思的是,作为一位著名的科幻作家,布拉德伯里的作品却从未获得过科幻界最权威的两个奖——“雨果奖”和“星云奖”。于是,为了表彰布拉德伯里对科幻文学的巨大贡献,“美国科幻与幻想作家协会”于1988年授予布拉德伯里“星云大师奖”;并自1992年起开始颁发一项“布拉德伯里奖”,以奖励优秀科幻编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01170.html

上一篇:[转载]博尔赫斯、棱镜与凤凰
下一篇:这个“小三”不寻常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2 曹聪 李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