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上海市最繁华的徐汇区,有一座悠久历史的龙华医院。这是一座年门诊量高达230万人次的中医医院。走进医院,便可发现行政楼前草坪中央矗立着8位建院元老的群雕,他们默默地注视着这块曾经熟悉的土地,或抬头仰望、或指点、或微笑,见证着龙华医院的每一步变迁。
1960年建立的龙华医院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大中医临床基地之一。该院自建院之日起,就把黄文东、顾伯华、石筱山、陆瘦燕等8位全国著名的老中医请了过来。在“八大元老”的熏陶下,“严谨、仁爱、继承、创新”的院训始终是“龙医人”一贯追求的品格,52年来,一代代“龙医人”既传承着老一辈的学术思想,又不断求新进步。
52年来,龙华医院坚持不懈地走名医、名科、名院发展之路,名医荟萃,人才辈出。2001年该院首创名中医工作室传承模式,成为全国学习的典范。如今,龙华医院31名老中医所带领的工作室,在各自的学科领域掌舵领航、薪火传承,带出了160多名中青年名中医;在此基础上,作为一所“研究型医院”,龙华又培养了28支龙医团队、28名龙医学者、280名龙医团队成员,一批新生力量正在接过“继承、发展、创新”的接力棒,逐步承担起该院医疗、科研、教学、转化、推广的重任。龙华医院不仅为上海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人才,也产生了一大批原创性的中医临床科研成果,目前是全国唯一承担两个重点研究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经过几代学术带头人坚持不懈的努力,龙华医院在中医骨伤科、中医肿瘤、中医外科、中医肾病、中医脾胃病、中医呼吸病等领域取得重大创新,均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单位。龙华医院走出一条“国内领先、亚洲著名、国际知名”的现代中医传承与创新发展之路,并在探索如何建设临床研究型的中医院发展道路上积累了一定经验。
中西结合 医研融合
全自动多色分析流式细胞仪系统、多功能全自动样本制备工作站、荧光倒置显微镜、病理图像分析仪、冰冻切片机、Micro-CT图像采集与分析工作站、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平台……走进龙华医院的各类实验室,各种各样的进口实验设备可谓琳琅满目,让人不禁心生困惑:这也是中医?
不错,这是一所现代化的研究型中医院。
中医通常根据经验诊治,没有试验、没有数据、没有分析,全凭经验感觉,在“黑箱理论”的影响下,传统中医一直受到欧美国家拒绝,也难以找到理论根据。而龙华医院一改“经验”模式,引进现代化、国际化研究模式,和西方国家采用一样的试验标准、一样的临床设计方案、一样的检测方法,按“循证医学”要求,不断加大试验临床的循证证据。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被誉为是继西医手术、放疗、化疗“三大法宝”之外的第四把利剑。但长期以来中医多采用以攻邪为主的“功法治疗”,治疗效果不显著。龙华医院刘嘉湘教授突破这一理论瓶颈,以现代科学方法不断丰富“扶正治癌”法则,成为中医治疗肿瘤“铸剑者”中的佼佼者。而“铸剑”过程,却是长达50年的寂寞征途。
为得出最准确的试验数据,刘嘉湘严格采用国际科学试验方法。“一开始不知道是随机好、还是队列好,我就去咨询统计学专家,他说随机的数据更有代表性,那我就采用随机。然后采用西医统计学方法来做,给病人随机分组,一组只采用化疗、一组只吃中药、一组既化疗又吃中药,方法规范,严格控制,每天护士定时定量倒好药,只能吃我的药,不能乱吃药。”刘嘉湘表情严肃,“最后数据统计也全部由第三方来做,所以这个数据结果是得到西医认可的。而且我们都在动物身上试验过,都有数据资料的。”几十年间,刘嘉湘观察了上千例病例,应用实验肿瘤学、现代免疫学、生物化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方法,进行临床与动物体内外实验研究,统计了十几对5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最终论证了由他研发的“扶正中药”金复康治疗效果显著。
神奇的不单是中医的诊断技术,还有疗效显著的药。刘嘉湘在“扶正治癌”理论基础上研发出治疗肺癌中药新药金复康口服液、芪天扶正胶囊以及中药外贴治疗癌痛的蟾乌巴布膏。临床证据表明,刘嘉湘所创的扶正中药不仅能提高机体细胞的免疫能力,同时有显著镇痛效果,有效率达93%,连续使用无成瘾性和毒副反应,为国内首创,达国际先进水平,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国家级中药新药。
凭着这一摞摞的数据分析、实验报告,“金复康”终于得到苛刻的美国人首肯。经美国FDA批准,目前正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进行Ⅱ期临床试验,一旦通过,我国首个治疗肺癌的中药新药有望步入国际市场。
在科研上,龙华鼓励“龙医人”大胆创新,提出“向西医同道学习,强化医院临床科研能力”。
王拥军教授曾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回国后,“眼界大开”的他率先在脊柱病研究所施展拳脚,开始一系列改革:建立中医脊柱病、骨代谢疾病及骨免疫疾病实验室,引进并完善“符合中医特色,具有世界水平”的实验室管理技术,将脊柱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芯片检测技术、Micro-CT、RNAi、系统生物学、基因敲除与转基因模式动物技术等技术方法运用到中医药研究中,在国内中医院校率先建立基于表达特异性报导基因克隆细胞株的体外药物筛选平台和基于基因敲除及转基因动物的体内药物筛选平台……
龙华医院院长肖臻介绍说,如今,龙华医院已拥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7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3个,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9个等,特色专科床位数占全院床位的87%以上。依托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龙华医院一鼓作气,“十一五”及“十二五”前两年,先后获得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10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科研项目级别、项目量及科研经费在上海市同类医院中均名列第一。
近5年,医院还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奖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各类奖项30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1项,公示17项;形成165个医院制剂,拥有中药新药证书12项,实现成果转化39项,成果推广应用19项。
老干扶持 小荷初绽
在龙医,尊老是一种传统。
52年前,黄文东等8位知名老中医齐聚龙华医院,将毕生行医所学带入龙医,他们对龙医的精心呵护,为龙医的成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继第一代“八大元老”之后,胡建华、姚乃礼、邵长荣、王大增、刘嘉湘、施杞、陆德铭等28位第二代中医也逐渐成长,挑起大梁。新生代力量的培养一直是龙华医院的重中之重。
传统中医,以名医招收弟子的方式传承着。龙医也一直坚守着师徒传承模式,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名老中医工作室”。由医院牵头,名老中医公开招收学生,学生可自愿报名拜师,一个名老中医带3至5个学生。每周,工作室的师生要共同门诊2到4次,并一起参与查房,老师口授心传,确保弟子得到真传。
“名医工作室”为龙医培养了一系列名师高徒,妇科李祥云教授及其学生郑锦,肾内科陈以平教授及其学生邓跃毅,骨伤科施杞及其学生王拥军等。施杞和王拥军在2007年同时荣获市劳动模范称,一时传为美谈。
“我对师父施杞教授充满感激,对我而言,师父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如同父亲一样。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王拥军谈起自己的师父施杞,滔滔不绝。“那年,我有机会公费出国深造,但必须交保证金,师父那时说:‘拥军出国,我来担保,不用交押金!’”一句话让王拥军铭记一生。
“师父常说‘于仁厚处用心,于熟精处用功’,对待病人博爱,对待学术踏实。”王拥军很是感触,这种仁爱、博爱的医德,又何尝不是前辈们留给我们最美好、最珍贵的一味“良药”?现在,王拥军也有了自己的很多得意门生,其中梁倩倩博士成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这在上海中医界尚属首例。
名老中医工作室发掘中医古籍经典并融汇新知,为中医继承发展留下了理论精华。数据显示,自工作室创建以来,已整理医案医话1万余则,临床随诊笔记2万余篇,出版书籍230余种,发表论文1000余篇,并收集了大量影像资料。刘嘉湘教授的“扶正法治癌”,朱培庭教授的“胆病从肝论治”,邹菊生教授的“眼深部望诊、角膜深层辨证”等,成为现代中医理论创新的经典之作。
如今,龙华医院已从当年的“八大元老”发展为拥有31个“名中医工作室”的全国示范中医院、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而“名中医工作室”效应已席卷全国各大中医医疗机构,成为中医传承的不二法门。
此外,龙华医院针对年轻人的苗圃计划、龙医团队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方案逐渐出台。新的学科人才培养理念及中医复合型人才“六结合模式”又大放异彩。
“六结合”培养模式,即中医与西医结合,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医古文与外语结合,医药学与生物学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业务技术与组织管理结合。同时,注重人格培养,立身树人。“中医药要发展,要走出国门,更需要优秀的中医科研人员”,医院要求学生加强外文文献的阅读和整理,要求在国外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文章,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正是这种严格的要求,研究所的创新团队硕果累累。
施杞长期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实践,总结出人才培养“1+1>2”的超越模式。前面的“1”是对学生们所做的工作,即“引路、铺路、养路”,引领学科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科研思路,培育弟子们献身中医药事业的高尚情操。他坚持一手抓软件,一手抓硬件,建成了全国一流的中医骨伤科现代研究平台。今年,施杞荣获“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
在这些培养模式上,龙华医院走出了王拥军、许玲、莫文、李和根、张惠勇、季光、刘胜、梁倩倩、卞琴、崔学军、王琛、王玲、钟逸飞、孙建利等后辈翘楚。
软硬配套 云帆沧海
走出国门,将中医药发扬光大,雄心勃勃的“龙医人”没有停下脚步。
要有国际影响先得培养人才!“我们要培养一批不但中医底子厚实,而且能够中西结合的复合人才。”院长肖臻坚定地说。
前移式培养模式在施杞、王拥军带领下,率先在脊柱病研究所实行。研究所近5年拿出160多万元,让优秀医生、科研骨干、优秀博士研究生出国深造,学成之后再为医院和研究所、为国家贡献,如今派出去16个博士级“好苗子”,学习到期的11人带着12个国际级学术奖项全部“衣锦还乡”。
得益于“有中医内涵的留学博士”,研究所得到了3个国家级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这在过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目前,这所中国中医药界首家脊柱病研究所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所著名高校长期合作,深化中医药防治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医药促进脊髓修复与再生以及中医药治疗骨退变性疾病等相关领域研究。
2008年,龙华医院被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承担着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和“骨退行性病变”两大疾病系的研究,今年又成为上海市“重中之重”的“中医药防治慢病(恶性肿瘤、骨退行性病变)临床医学中心”。
龙华医院再接再厉、不断奋进,今年又组织申请了“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旨在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以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临床规范化研究评价为切入点,以高水平临床循证医学研究为核心,构建中医药综合防治恶性肿瘤临床科研协作网络,使临床研究水平达到国际规范化要求,并不断向社区、基层转化;建立国际临床规范化研究技术平台,使之成为我国乃至国际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评价的基地和转化医学中心,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同时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采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和技术揭示“扶正治癌”治疗恶性肿瘤的生物学基础,为中医肿瘤学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龙医给自己画出了三点坐标。这无疑对龙医的科研水平、临床水平、国际合作、人才储备、硬件配套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这里,任何一个决策都开始了“循证分析”。“我们收集数据,把全国各家同类型医院的政策数据全都收集起来,分析了973例,同时还制定了96个参数,十几大项用于政策研究。”肖臻说。于是,在医院建设,包括科技投资的比例、配备专业人员、科技成本效益的产出比等重要要素方面,借用医学科研循证法的小心谨慎,都具备了科学的政策研究和制定的依据。每一个决策都包含了雄图壮志和科学管理的理念和手段。
肖臻更强调“精细化管理”,使办公流程更加科技化。计划、统筹、决策,通过信息化技术监督执行,行政科研效率大大提高,为民众服务更为便捷。
万事具备,只争朝夕。“力争再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在中医药以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龙医人在前进的道路上步履铿锵。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