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漂移和英语崇拜
武夷山
Jonathan Harwood在Minerva杂志2010年第4期发表文章,Understanding Academic Drift: On the Institutional Dynamics of Higher Technical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理解学术漂移现象:论高等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机构动力学)。文章说:
学术漂移,指的是以实用为宗旨的知识逐渐失去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而与科学知识体系勾联得更紧了。19世纪和20世纪间,好几个国家的农业、工程、医学和管理学都普遍发生了学术漂移。
2011年1月6日出版的Nature杂志发表了荷兰著名科学计量学家Ton van Raan等人的短文,Non-English papers decrease rankings(非英语论文拽低了大学的排位)。文章说:
他们用自己设计的文献计量学指标体系对500所大学2010年的学术地位进行排序的过程中发现,论文的语言对大学学术绩效指标有明显的影响,而过去人们低估了这种影响。哪个大学发表的非英语论文较多,其排位就会吃亏。例如,按照发表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和师资队伍的人均被引次数来衡量,德国和法国许多大学的排位惊人地低。
在应用导向的领域,如临床医学、工程、社会科学和人文领域,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博主:将以上两篇文章联系起来,可以得出结论:由于学术漂移,人们会追求自己所从事研究的所谓学术规范性,而忽视其应用价值;由于非英语论文对大学的国际排序不利,人们将更多地追求用英语发表论文。在本应注重应用导向的一些学科领域追求发表“高”学术水平的英语论文,就形成雪上加霜之势。
学术漂移并非一无是处,但过度的学术漂移肯定不好。在我国,学术漂移现象也已相当严重,这一点根本不用论证,比如我见过不知多少关于组织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论文,但几乎见不到关于一个组织到底如何有效开展知识共享的案例;重视发表英语论文也已蔚然成风,在本所今年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著名高校、著名科研院所的SCI论文数量普遍比上一年增加,而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上发表的中文论文数普遍比上一年减少。这似乎表明,旨在解决我国国计民生相关问题的科研选题及其成果不算多。这应引起国家宏观科技管理者的重视。
大家想一下,如果认为不发表英语论文就意味着没有价值,那么中医临床科研就别搞了,因为很多中医术语迄今无法用英语来表达,更别谈被英语世界所接受了。该领域能够发表的英语论文,必然是所谓符合现代医学规范的临床研究。也不能说这样的研究没有价值,但是,相形之下,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来治病救人,总结、提炼、推广有关治疗思想与方法,并用中文(目前,也只能用中文)发表相关成果,才更加是正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0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