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科学与文学联姻 精选

已有 6117 次阅读 2007-8-22 08:05 |个人分类:科文交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与文学联姻

(发表于科学时报2003,9,26)

武夷山

托马斯.赫胥黎早在1887年英国皇家学会的一次餐会上发表的演讲中,就谈到了科学同文学艺术之间的联系。他说,科学同文学艺术都用符号说话。艺术家用的色彩同所画的物体并没有关系,但是这些色彩唤起了某些情感。科学概念同客观现实恐怕也没有多少关系,但是我们用概念这些符号来唤起我们对自然之秩序和美的感悟。他还期望,有朝一日能对年轻人进行科学、艺术、文学三位一体的教育,使之能领悟艺术之美,能至少理解本国的文学作品,能不仅仅对获取科学知识感兴趣,而且对归纳逻辑和科学探索之方法感兴趣,这样,不论他们今后搞什么具体专业都能适应。可惜,赫胥黎的理想至今仍未能实现。

但是,人们正在为实现这个理想孜孜不倦地努力。西方国家不少学者对科学与文学的联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少大学开设了“科学与文学”的课程。美国一些人成立了“文学与科学研究会”,该会出版了一种名为“构型”(Configurations)的电子版期刊,专门发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他们还不断召集科学与文学主题的研讨会。2003年2月底,在美国沃维克大学召开了题为“科学与文学:学科之间”的研讨会。2003年10月,美国犹他大学将召开第二届“犹他科学与文学研讨会”,这次会议的具体主题是:“激情的心智:情感、认知和自我的构造”。目前,我国研究科学与文学的人还不算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刘为民教授的专著《科学与现代中国文学》是我国近年来该领域的可喜成果。

在科学与文学研究领域,值得份外关注意大利。当年,斯诺的“两种文化”命题在法国未引起多大反响,但是在意大利却掀起轩然大波,著名哲学家克罗齐等许多学者都参与了关于两种文化的辩论,因为这个国家拥有重视学科际研究的传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文学具有独特的传统,他们把文学作品看作世界和可知事物的地图,写作是被对知识的渴求所驱动的。作家可能关注各种知识,包括自然哲学领域的知识。在这一传统的滋润下,伽利略的文字驾驭能力高超之极。事实上,伽利略有意识地打破了学者用拉丁文写作的传统,用漂亮的意大利语散文写作,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新科学”被更多的公众接受。意大利著名作家利奥巴蒂(1798-1837)说,伽利略的文字既优雅,又准确。有的意大利当代作家甚至认为,伽利略是有史以来最棒的意大利语散文作家。比如,伽利略对月亮的描写带给读者一片纯净空灵的感觉。可以说,作为科学家的伽利略看世界的方式受到其文学修养的深深的影响,而他的文学功底又使其科学观念拥有更强的征服力。意大利传统孕育出的另一位跨越两种文化的杰出人物是利奥纳多.希尼斯加利(1904-1981),他曾经是意大利裔物理学家费米的弟子,1936年曾发表《数学笔记》一书,1964年发表《疯狂数学》一书,还发表过《阿基米德》等科学著作,后半生转向文学艺术,成为斐声国际的诗人。

今天的意大利,仍旧是科学与文学联姻的乐土。2003年3月,在意大利科学与文学研究学会(SISL)等多家单位的推动下,在意大利的Ferri召开了“东方和西方科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国际研讨会,发言者中包括一位华裔学者,即目前在伦敦大学工作的Henry Y. H. Zhao(赵毅衡)。2002年11月6-7日,在罗马举办了“科学-文学联姻培训研讨班”,培训对象为来自“地中海国际学校协会”会员国的21名小学4-6年级的科学课教师或小学校长。培训者是来自美国的科普教育专家,他们传授了将科普内容与儿童文学作品挂钩的方法,将这些方法总结成了一些模式,并解释了这样做有什么益处。动手参与式的培训内容包括:制作和测试降落伞,制作电路,制备显微玻片,模拟河流污染情况,观察研究甲虫的性生活,等等。用来“挂钩”的儿童文学作品包括1996年发表的《阿奇博尔德.福瑞斯比》(与书名同名的小男孩在夏令营大开科学眼界的经历)、1992年发表的《泛滥的小河》(一条河的传记)等。培训内容受到热烈欢迎,培训效果出奇地好。

 

参考文献

[1]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art and Literature, Nature (May 1887), http://aleph0.edu/huxley/UnColl/Nature/Sc-A-Lit.html

[2]http://www.brown.edu/department/Italian_studies/peopl…/twointer.htm

[3] http://www.scilitlinks.org/rome.htm

[4] John Durant, A European Audit, in Bernard Schiele(ed.), When Science Becomes Culture,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1994

[5] www.altx.com/ebr/ebr10/10bra.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308.html

上一篇: 一个科普大师的左派立场
下一篇:专利战略的四要素
收藏 IP: .*| 热度|

1 曾杰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5: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