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科普大师的左派立场
武夷山
(发表于《新华书目报 科普走廊》2007,8,15,发表时有删节。此文是未删节版)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 杰. 古尔德(1941-2002)是杰出的进化生物学家,著名的科普大师。 他的《自达尔文以来》等许多著作都脍炙人口。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终生是个左派。
从1974至2001年,他为《自然史》月刊的专栏“生命视角”连续写稿300期,风靡了一大批读者。本人也曾是该专栏的热心读者之一。他援引从教堂建筑到棒球(古尔德的爱好)的各种例子来说明生命的复杂性,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本事在于: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科学道理,但又不过度简化;知识面极宽,善于旁征博引;文笔优美得令人感叹。因此,他有10本文集都成为畅销书,其中最后一本叫《我已经登陆了》(此书标题用的是他的祖辈从欧洲历尽千辛万苦来到美国,登上美国海岸之后说的第一句话),此书出版离他去世只有几个星期。到了20世纪90年代,他可以说是个在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了。20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将他列入“在世传奇人物”名单。因此,他去世的消息,几乎所有媒体都有报道,但极少有媒体提到他的左派立场。
他的父母都是纽约的左派。古尔德有一次开玩笑地说,“早在我坐在爸爸腿上嬉戏的年月,我就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了”。在他生命晚期,他说自己的政治立场与其父亲很不一样,大概是想说明,他是拒斥斯大林主义的。
上世纪60年代初期,他处于大学本科阶段,曾去英国做访问学生。在英期间,有一回,他组织同学们在一个搞种族隔离的舞场外进行抗议,直到舞场方面同意让黑人进场。回到美国后,他是最早加入反对越战行列的人物之一。1969年,哈佛大学学生占领校园,抗议校方以某种方式涉入越战,时为助理教授的古尔德是站在学生一边的。这一举动有可能影响到他今后能否获得终生教职,因此需要相当的勇气。
他多次参加游行示威,在纠察线附近值班。1971年,坎布里奇(哈佛大学所在的城镇)的一个黑人白人混居的一个社区中的居民为抗议警察的施暴行为与警察发生冲突,后来大学生上街游行声援居民,古尔德也参与其中。大约同一时期,古尔德参加了一个名叫“科学为了人民”的团体,这是一个由反战组织演变而来的激进团体。
再后来,他还担任了《反思马克思主义》这本杂志的顾问编委。他也是“布莱希特(本文作者注:德国戏剧家,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论坛”的顾问委员会成员,而布莱希特论坛是“纽约马克思主义学校”的赞助者。因此,《美国左派百科全书》称古尔德是“站出来做左派的公开盟友的少数科学家之一”。
除了上述行动外,他的著作也反映了他的思想倾向。1975年,古尔德的哈佛同事爱德华. 威尔逊发表了名噪一时的《社会生物学》一书。该书说,侵略性和仇外心理其实都与基因有关。古尔德和他在“科学为了人民”组织中的伙伴则认为,这些观点是新版本的生物决定论。他们给《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写信说,这些形形色色决定论的论调都是为维护现状,为维持某些阶级、某些种族、某一性别的现有特权而提供基因层次的辩解。多年后,在1981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人之不当测度》(The Mismeasure of Man)一书中,他仍在批判生物决定论。
1994年,《钟型曲线:美国生活中的智力与阶级结构》一书发表,该书认为有色人种的智商就是低,政府为消除种族歧视而花很多钱是没有必要的。古尔德再次对这个观点予以坚决反击。他表明,《钟型曲线》的作者为了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忽视了一些事实,误用了一些统计方法。
古尔德对恩格斯是很推崇的。他特别欣赏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书中的思想。另外,他也同意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思路。他说,“西方学者应该更加认真地对待辩证思维,不要因为第二世界的某些国家(注:指前苏联阵营)构造了一个失真版本的辩证法并将其定为官方教条,我们就将辩证法抛弃掉”。
古尔德与其同事尼尔斯. 爱尔德雷奇共同提出的“间歇平衡”理论是对进化论的重大贡献。他公开承认,他是由于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熟悉,才被间歇平衡学说所吸引的。但是,他接受这个理论是基于证据,而不是仅仅因为其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
总而言之,科普大师古尔德坚持这样一种观点:科学可以成为解放的工具,而不是压迫的工具;对于任何不仅想认识世界,而且想将世界变得更好的人,科学应该能为其带来灵感。
经过文化大革命等历次政治运动后,我国很多科技人员对政治抱有拒斥的心理。事实上,政治是躲不开的。古尔德对政治的态度,应该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参考文献:
[1] Phil Gasper, A scientist of the people, http://www.socialistworker.org/2002-1/410/410_08_stephenJayGould.shtml [
[2] Caroline L. Herzenberg, On Stephen Jay Gould, Science, 2002, 297 (5584): 112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