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民身份所带来的
武夷山
今天是开斋节。马英博主在“博友相见,意外惊喜”一文中披露了她和我的回民身份(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45360-603609.html),杨晓虹博主在留言中告诉我们,她也是回民,闻讯后我们都很开心。其实,按照回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约0.66%)来推算,科学网博主中的回民人数不会只限于这么几位。
多年来,我不止一次想过回民身份给我个人带来了什么?现简单归纳三点。
首先,回民身份使我意识到自己与伙伴不同,从而习惯了不从众。
我上幼儿园是从中班开始的。幼儿园不可能为我一个小屁孩开清真伙食,因此,我一直是每天独自走回家吃午饭。别的孩子在幼儿园吃完午饭后在幼儿园休息,我在家吃完午饭在家休息。一般说,伙伴们午睡还没起床,我就来到幼儿园。此时,幼儿园的教室里,小椅子都倒扣在小桌上(大约是为了擦地方便吧)。我就开始义务劳动,将几十张小椅子一张张拿下来,沿三面墙排好(平时上课就是这么放的)。不是老师要求的,是我自觉的行动。后来,有一位同学发现我下午进教室的时间总是比他们早,就悄悄从寝室溜出来和我一起玩。老师发现他擅离寝室,就大发雷霆,但是不批评我,尽管我属于“同案犯”。
总之,从幼儿园起就习惯了与众不同。既然自己与别人反正不一样,就没有感到peer pressure有多么严重。后来,我的个人决策总是有那么一点逆潮流:出国大潮滚滚的年月里,我根本不考虑出国,连托福都从来没考过;别人考博,我不考;别人买车,我不买(直到现在);别人买房,我不买(这可惨喽!)……
回过头来看,不跟着别人走,不赶潮流,总的说来利大于弊。
其次,饮食受限,使得我习惯了过所谓的苦日子,习惯了保持较低的物质追求。
小时候,家里就是吃素为主的。不是刻意地选择,而是只能如此。牛羊肉是严格凭票供应的,有票也不一定买得着----到排长队排到头的时候,你想买的货已经卖光了。吃素吃惯了,我也不觉得缺乏动物蛋白有多可怕。下乡插队后,我们知青点有一个食堂。夏天,每天中午的菜都是素炒茄子、西红柿冬瓜汤之类,忠心耿耿不变化。我的伙伴们嚷嚷:“干这么重的农活,没有肉吃,怎么受得了啊!”我是安之若素。每过一两个月,他们宰一头猪改善伙食,那就是我遭灾的日子。因为我们知青点食堂只有一位大师傅,你可以想象,在改善伙食的那一天,他忙得不可开交,不会特别记起我(而平时则没有必要记起我,既然大家都吃素)。到了开饭的时候,他发现我没有菜可吃,连连道歉,我说:“没事儿,卖给我一块豆腐乳(酱豆腐)就行了!”
总之,由于从来就没有“吃得好”过,我对“吃”也就一点追求都没有了,追求几乎都在精神生活方面。如果有人想用吃喝作为糖衣炮弹来击中我,那是痴心妄想。
再次,由于从小意识到受特殊照顾,知道了感恩。
我对党的民族政策是衷心感激,没有丝毫夸张。在南京市,在凭票供应的年代里,汉民每人每月发半斤油票,考虑到回民没法用大油来补充油水,我们是每人每月发7两油票!据说,在首都北京的回民都没有受到这样的优待,南京市的回民真是有福。这个差别太大了!我们的左邻右舍都对我们家很羡慕。另外,从大学到后来的工作单位,一直吃清真食堂,一直受到照顾,一直心存感激。多年来,我们单位的领导不时地问我:“小武,清真伙食怎么样?有意见尽管提啊。”我每次都诚心诚意地说:“没有意见,只要配备清真伙食我就感激不尽了。”
总之,从饮食方面受照顾而开始感恩,我的感恩心推广到其他方面。对老师、对领导、对同事、对部下,我都持感恩心态。没有他们的帮助、提携、支持、包容,就没有我的工作成绩,就没有我的今天。而我觉得,感恩的最好方式,是像他们曾经帮助我那样去帮助别人,去提携年轻人。
本来,身为少数民族,由于可能被歧视而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心理。在我这里,回民身份产生了正面的作用。我很幸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2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