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家长什么孩儿”的一种表现
武夷山
2008年8月2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Making the paper”栏目,介绍了一则有意思的研究,全文见链接。
瑞士苏黎世大学经济学家Ernst Fehr及其同事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平等主义倾向迅速增强,但并不慷慨,尤其是在忌妒型游戏中表现得更明显。七八岁的孩子,有90%左右宁愿均分糖果,而不愿意让小伙伴多分一些。研究者观察到,在三种游戏中,有15%到20%的孩子采取的是使伙伴收益最小化的策略(博主:即损人而不一定利己的策略)。
研究者向参与游戏的孩子们的家长发放了问卷调查表,询问的问题包括:孩子有没有兄弟姐妹,在兄弟姐妹中行几,家长对孩子们是否放权,等等。问卷中夹带着一些邮票,以感谢家长们花时间填写问卷。有的家长在回复问卷时,还顺带感谢研究人员赠送邮票。研究人员后来发现,凡是因得到邮票而感谢的家长,他们的孩子都是与伙伴们相处较好的,在游戏中表现比较慷慨大方的。
我在“人之初,性本X?”中介绍过Ernst Fehr的其他工作,见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53525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