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不珍惜自己的文化?
武夷山
《天涯》杂志2011年第4期发表胡娟的文章“昆曲与知识分子”,分析了中国人不珍惜自己的文化的客观原因,较有见地。文章说:
中国因为本身所具备的悠久的历史、广袤的土地和农耕生活方式,使得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文化形态具有一种牢牢扎根于土地的原生性质与死打不烂的再生能力。与依靠移植他国文化来完成自身文化传统塑造的日本不同,中国因为从来不曾恐惧过由于文化载体的湮灭导致的文化本身的湮灭,所以从历史的结果来看,似乎从未强调过对于文化载体的保存。从这一点出发,便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日本可以在引入中国“散乐”的基础上发展出日本的“能剧”并将之保留至今,而中国却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总要把传统艺术从里到外重新整顿修葺一番;同样日本可以把唐代的木质建筑形式引入国内并保留至一千年后的今天,而中国却可以在每隔一段时间后或因天灾或因人祸地将前代美轮美奂的建筑物毁于一旦。
博主:日本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朝永振一郎的自传《乐园:我的诺贝尔奖之路》(孙英英 译,科学出版社,2010)中,朝永振一郎回忆道,他父亲得病之后说:
我要热爱疾病,若能和疾病友好相处,饿虎一样的疾病也能逐渐被驯养成温顺的小猫。
不知各位有没有听说过身边哪位朋友是这样对待疾病的?我们通常的口号是:与疾病作斗争!不过,两种态度的“健康效应”哪一种更好呢?在生活中,我们确实观察到,对任何疾病都采取兵戎相见的态度(比如,得了癌症就开刀,一发炎就上抗生素),也许得到的是更可悲的结果。另外,大家想一想,朝永振一郎父亲对疾病的这种态度与日本人对待传统的态度是否有一致之处?不要那么嫉恶如仇(更何况所“嫉恶”的未必是“恶”),也许有时倒是相对聪明的做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