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才能死而无憾?----德鲁克的回答
武夷山
(9月8日11点补充说明:大家普遍对第三句话感兴趣,但有不同理解。现在将整段话补齐,这样有利于理解德鲁克的意思。红色部分是补齐的部分。)
德鲁克同志是位没有杜撰多少新词的管理学家,但他深邃的管理学思想不断被同僚及后人所赏识。
下面是从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德鲁克日志》一书中摘录的德鲁克语录。
19页:
对于每一个组织而言,其目标界定越明确,它的生存力就越强;组织的绩效标准和尺度越多,它的行动就越有成效;组织越是严格地将权威性置于绩效的判定基础之上,它就越具有合理性。
博主:“组织的绩效标准和尺度越多,它的行动就越有成效”。这就是说,绩效评价不能搞一刀切的标准。我们在中国现实生活中看到,一刀切的评价标准比比皆是。
304页:
在任何社会中,宗教都具有极强的批判性,除非它能放弃自己的精神王国,否则无法接受任何社会,甚至任何社会制度。因为宗教的精神王国,是凡人的灵魂和上帝对话的精神家园。为此,宗教存在着两重性:一方面它是社会良心的维护者,具有无穷的力量;另一方面它成为政治和社会加以利用的力量,故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博主:德鲁克对宗教两重性的认识极其清醒。
375页:
社会如果想要使一个人能够独一无二地存在于世,就必须使人能够死而无憾。实现这一点只有通过一种方式:那便是使个人的生命变得毫无意义。如果你认识到自己不过是沧海一栗,是社会这个大机体中的一个小小细胞,那么你的死就不足以死了,“死”最好称之为一种新陈代谢的必然过程。但这样看,你的生命本身也就不再是真实的生命了,不过是社会整体生活的一个功能性程序,除了对整体发挥价值以外,别无效用。所以,这种昭示人类在社会中存在的乐观主义会直接导致绝望。而这种绝望又只会导致集权主义。人类的存在可能并不是在绝望中的存在,也可能不是在悲剧中的存在,但却可能是在信仰中的存在。信仰,就是相信上帝可以将一切不可能化为可能,相信它是时间与永恒的唯一缔造者,相信生与死同样含义丰富。
博主:他所说的是不是一种“生存悖论”?通常认为,功成名就才可能死而无憾。德鲁克通过对现实的观察而嘲讽地断言:生命渺小得无足重轻,失去意义,也导致死而无憾。
现在不是有一些人在研究“幸福指数”吗?其实不妨反过来做文章,调查一下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中有多大比例的民众是死而无憾的。这才是社会制度是否合理或优越的更好判据,“社会生产力大发展”这个判据是问题多多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