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一个美国化学家的窘境 精选

已有 7677 次阅读 2011-6-28 06:24 |个人分类:科林散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一个美国化学家的窘境

武夷山

(发表于《新华书目报 科技新书目》2010年6月23日)

 

David Nichols是美国普渡大学的著名医用化学家和药理学家。2010年下半年,他的同事告诉他,《华尔街日报》上有一篇报道,说的是欧洲某公司很善于从科技文献中发掘出关于新药(这里的新药指的是所谓“合法幻觉剂”)开发的启发性思路。报道还引用那家公司的话说,David Nichols对于其公司的“事业非常有价值”。没过几天,David Nichols就收到一封邮件,要求他停止有关研究,并说David Nichols的所作所为是给普渡大学抹黑。这是怎么回事呢?

他曾经研究过LSD(麦角酸二乙基酰胺)和墨斯卡灵之类的幻觉剂,并发表了一些论文,指出有哪些分子也许具有心理兴奋作用。看来,在他毫不知晓的情况下,有人根据其论文中的信息开发出了一些被称为“合法幻觉剂”的药物。

他说,类似的不幸事件以前也发生过。19921997年期间,他和同事们发表过3篇关于4-甲硫苯胺(MTA,一种具有致幻作用的成分)对老鼠的实验效果的论文,其中一篇文章说到,MTA也许具有治疗抑郁症的潜力,而且其治疗效果说不定比目前的抑郁症药物要好。

没想到,有人把MTA合成为片剂,即所谓“灵异丸”,将其作为致幻剂来销售。到2002年,服用灵异丸的病人中有6人死亡。事实上,如果仔细阅读那篇论文,就应该意识到,摄入MTA是有一定风险的。David Nichols说,尽管6例死亡者中,有的服用了多种药物,不能确定灵异丸就一定是罪魁祸首,有的服用灵异丸的剂量过大,但他仍然很纠结,因为若追溯导致死亡的原因,其源头正是自己发表的论文。

David Nichols觉得,如果担心有人滥用自己的成果,就不发表东西,肯定是不行的。不过,确曾有一次,他们发现了某种分子的毒性很大,就决定不再研究这个分子,也不发表关于这个分子的研究论文。他说,这就算“自我检查”吧。

最近一两年,他不断收到一些电子邮件,询问其实验室所研究的一些物质对人体会有什么影响。一些法医实验室也不时地向他索取一些药物的样本,因为他们发现在黑市上已经有类似药物。由于这些药物很新,目前还没有制定出相关的分析标准。

David Nichols并不需要研究分子的安全性,这超出其专业范围的要求了。可是,现实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成果被滥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百姓的食品安全、药物安全、交通安全等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怎么办?David Nichols教授作为有良心的科学家,只能是拒绝研究某些东西,放弃发表某些研究成果。那么,毕竟还存在不讲良心的科技人员(比如建议将三聚氰胺掺入牛奶的那帮人),如何预防、控制其不轨行为?这些不轨行为可比抄袭两篇文章要严重得多!迄今,人类社会还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的各界人士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David NicholsLegal highs: the dark side of medicinal chemistry, Nature, 6 January 2011, 469: 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459820.html

上一篇:[转载]朝胜观察391:风
下一篇:早年读《幸福之路》的摘抄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49 蔣勁松 许培扬 井然哲 王号 李学宽 赵明 赵凤光 金小伟 李泳 谢鑫 肖重发 何红伟 武京治 梁建华 郭向云 刘用生 钟炳 马昌凤 陈绥阳 王安邦 吴吉良 曾新林 桂耀荣 柳东阳 阎建民 柏舟 刘玉仙 张树风 陈斌 王扣 陈湘明 曹聪 俞立平 孙李靖 颜志敏 王江艳 陈国文 李志俊 吕乃基 吉宗祥 徐耀 朱秀段 张焱 周向进 刘钢 周春雷 lindajia vigorous colorfulll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