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炒了一点冷饭,加进几片新鲜菜叶 精选

已有 5875 次阅读 2010-12-15 07:17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炒了一点冷饭,加进几片新鲜菜叶

武夷山

 

《文汇报》编辑部邀请我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科学报告点评几句。我觉得,该报告中关于人才外流的数据与观点值得一说,就炒了一点冷饭――利用了我已经发表过的博文内容。不过,在炒冷饭时还是加进了几片新鲜菜叶,例如文章的最后一段。

 

顶尖人才短缺外流仍然严重


日期:2010-12-14 作者:武夷山 来源:文汇报

                     

 


    □
武夷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号称思想实验室idea lab),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许多理念(如文化多样性)都是由UNESCO率先提出,或是在其大力倡导与推介下才深入人心的。我曾参与翻译了UNESCO《世界科学报告1996》,组织翻译了《世界科学报告1998》,最近看到《2010UNESCO科学报告》,倍感亲切(尽管新报告的标题中少了世界两字,但是,报告的性质仍旧是世界科学报告则毫无疑义)。我觉得,这本报告对人才外流的论述,尤其值得国人关注。
    
    
报告说,俄罗斯的R&D系统拥有研究人员的数量大于其财力资源。其实,中国也同俄罗斯的情况类似,尽管近年来我国各级财政和企业对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大大增强,但是,相对于研发人员总数来说,我们的研发支出总额仍旧不算高,明显属于僧多粥少。在这种情况下,是比较容易发生人才外流的,比如若干年前的俄罗斯。
    
    
报告还说,高素质人才外流成为过去十年的一个特征经合组织国家5900万移民中,有2000万人是高素质人才。人才外流困扰着发展中国家。该报告并没有将中国视作人才流失严重的国家,但我认为,中国高层次人才的短缺与外流仍旧是个突出问题。
    
    
我曾定义了一个人才外流严峻指数。我们把汤森路透基本科学数据库所列出的高被引作者(各学科被引用次数居于全世界前250名的那些论文的作者)作为顶尖人才的操作性定义。那么——
    
    A
国对B国的人才外流严峻指数=(出生于A国的高被引作者占B国高被引作者总数份额)/A国高被引作者总数占世界高被引作者总数份额)。
    
    
分子表示A国对B国的高级科技人才贡献,分母表示A国的科技实力。为什么需要这个分母呢?一个国家若实力很强,即分母很大,则即使外流人才绝对数很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我国的乒乓球。
    
    
本所研究人员根据19972006年高被引作者的国别分布和出生地信息,分别计算了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外流严峻指数,结果如下:
    
    
中国大陆,28.0;印度,13.0;俄罗斯,5.1;韩国,4.2;中国台湾,3.6;中国香港,1.4。可见,中国大陆人才外流最为严重!
    
    
当然,出生于中国、目前在美国效力的那些科学家,并非都是我们自己培养的,也有从小去了美国的,去的时候还算不上人才,对于这样的人,人才外流不是准确的描述。不过,这种情形对于俄罗斯、印度、韩国等国都存在。因此,上述总体判断是不错的。
    
    
美国商会和美国国际员工协会不久前发表的报告说:允许在美国大学毕业的顶尖人才直接拿到绿卡,将帮助美国雇主在未来继续成为世界领先的创新企业。对于他们咄咄逼人的人才竞争态势,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为了根本扭转人才外流局面,需要多管齐下增强下一代的民族凝聚力,需要进一步增加研发投资以使得热爱科学技术事业的年轻人都有一个小试身手的舞台,需要培育宽容失败、着眼长远的创新文化。我希望,《2010UNESCO科学报告》能够对我们各级科技管理者有所触动,使之真正重视解决人才外流问题,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作者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93683.html

上一篇:[转载]Nature杂志的原文报道(含有对我的采访内容)
下一篇:再谈数字偏好
收藏 IP: .*| 热度|

36 赵星 蒋新正 刘全慧 王桂颖 陆绮 赫英 刘进平 陈绥阳 孙学军 王德华 王号 杨远帆 张焱 刘艳红 丁甜 肖陆江 吉宗祥 佟冬 刘钢 杨正瓴 吕喆 金小伟 刘玉仙 蔣勁松 苏金燕 李学宽 郭桅 鲍海飞 李泳 许培扬 武京治 刘庆丰 巫生茂 瞿辉 colorfulll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