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读书笔记:“淬火”还是“淬水”?(外二则)

已有 10949 次阅读 2008-6-21 06:51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读书笔记:“淬火”还是“淬水”?(外二则)

武夷山

 

淬火指的是,“把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急速冷却,以增加硬度”。(《现代汉语词典》)

晚清维新派人物陈炽的《续富国策》卷三“攻金工之说”里面有这样的话:

“而铁之质性,可熔为象,可铸为刀,可抽为丝,可轧为片,淬水则刚,退火则柔,入药为补血之方,制炮即杀人之具,其用至广而至神”。

由此可见,中国先人对铁的性质的了解非常全面,制铁工艺也相当发达。他们早就有了淬火工艺,但他们称为“淬水”。仔细想想,淬水的说法更合理。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57页)中说:
“在一切创造者那里,直觉都是肯定和创造的力量,而知觉则起着批判和劝阻的作用;

在苏格拉底,却是直觉从事批判,知觉从事创造――真是赤裸裸的(per defectum)大怪事!”

胡适说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假设可能更依赖直觉,求证则更依赖知觉。我觉得尼采比苏格拉底更有道理。

 

在该书199200页,尼采还说:

“书一旦脱稿之后,便以独立的生命继续生存了……它像一个赋予了精神和灵魂的生灵一样生活着,但还不是人”。

简直可以认为,波普关于世界3(其典型例子便是图书馆)的理论便脱胎于此。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9832.html

上一篇:Backcasting在情报学发展研究中应用的探讨
下一篇:英汉词语差异种种对翻译的影响(我的翻译课教案之五)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