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期盼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对话 精选

已有 9476 次阅读 2007-4-27 13:27 |个人分类:中医国粹|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期盼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对话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

(发表于《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2)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课题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关注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问题,这一关系的本质是中国“天地生人”学说体系与西方现代科学体系的关系问题。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两位伟大的哲人相互进行真诚的对话,一定会使双方都获益良多。同理,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之间也应该进行对话。可惜,到目前为止,中医药学基本上处于受现代医学教训的地位。甚至中医药界有些人也认为,自己就该受这样的教训(观察一下众多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现状就明白此言不虚)。但是,现代医学对中医药学的几条主要教训都不大靠谱。

第一,   现代医学教训说,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应首先在动物身上做药物试验。而众所

周知,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医药学主要都是用人体直接试验的。千百年来,历代中医师已经在自己和患者身上做过无数次人体试验,还需要返回去做动物试验吗?另外,动物模型能等同于人体模型吗?例如,老鼠没有月经,那么,对于雌性老鼠无毒、安全的成份对于女性也一定无毒、安全吗?中国百姓都知道巴豆有剧毒,可是老鼠却认为巴豆是美食, 故巴豆又名肥鼠子[1]。    

第二,   现代医学教训说,科学必须讲究精确,来不得含糊,因此,必须识别并提取中

药药方的单一有效成份。而中医药学认为,发挥着“君臣佐使”功能的不同药物成份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才是中医药神奇疗效的关键。在很多情况下,并非越精确越好。例如,辨别人的面孔就是个模糊判断过程。假定我们用显微镜来观察人脸,看到每人脸上都是无数的坑坑洼洼,反而区分不出张三和李四了。

第三,   现代医学教训说,科学必须把道理讲清楚,讲不清楚就不是科学。我们认为,

讲法(道理)和疗法之间有多种关系。既有讲法、又有疗法最为理想;讲法稍欠、疗法较好也相当不错,中医药目前处于这一状态;有滔滔不绝的讲法,却往往缺乏有效的疗法,正是很多患者的亲身经历导致的他们对现代医学的形象评价。国外有的学者根据不同类学科对因果关系解释(或曰讲法) 还是解决方案(疗法就属于解决方案)的重视程度,提出了一种三分式的学科分类法:形式科学、解释性科学和设计科学。形式科学,如哲学和数学,是谈不上什么实证研究的。解释性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和一部分社会科学学科(如经济学)。设计科学包括工程学、医学、管理学、现代心理疗法,等等。如果采用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司马贺(赫伯特. A.西蒙)的说法,解释性科学重在描述(Description),设计科学重在施策(Prescription)。解释性科学的成果(比如宇宙起源)是人人关心的,设计科学所产生的知识(比如预应力结构可靠度分析)则主要是业内人士更关注。前者的典型研究成果是因果模型,后者的典型研究成果是一些技术(此处,技术作广义理解)规则。由于解释性科学和设计科学的差异如此之大,用前者来统帅后者就不一定合适了。比如,中医药就属于一种经过检验的、强有力的技术规则系统。它将自己感兴趣的系统(比如求诊者)视作黑箱,在某些条件下,特定干预(汤剂、针灸、推拿,等等)就能产生(也许是决定性地,也许是随机性地)所欲求的结果(治愈病人)。中医药确实迄今还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清楚治疗机理,但是,解释并非其使命。现代设计科学的成果则是经过检验的、有依据的技术规则,这里所说的依据,也许部分来自解释性科学。[1]总之,将一时未能讲清楚的设计科学(包括中医药学)指斥为不科学,这即使在西方国家也讲不过去。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现代医学对中医药学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那么多的中医药科

研经费都用于动物试验,用于寻找中药方的单一有效成份,用于尝试以现代医学的语言来阐释中医药机理,可是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这就是现代医学产生的负面影响的明证。那么,现代医学以至现代科学可以给中医药学带来哪些正面影响和启示呢?笔者以为,至少有三方面。

    首先,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进步惊人。他们的各种检测手段都是人的感官的有力延伸。中医的望闻问切属于“无损检测”和“无痛检测”,水平高超的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所能获得的信息量之大令人叹为观止,这是很大的优势。但是,掌握其奥妙甚为艰难,这就难于传承和推广。如何借助科学仪器设备来放大望闻问切的威力和可传播性,是值得中医药界认真思考的。

    其次,现代科学的最伟大功绩是实现了各领域速度的全面提升,交通越来越便捷高速,通讯越来越随心所欲,全世界成了一个全球村。与此同理,一旦得了病,人们就希望药到病除,立竿见影。而中医认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过快地消除一些症状未必有利于健康。这是两种医学理念的尖锐冲突之一。但是,人类总是有对“快”的心理需求,因为“快”就相当于提高了时间的价值,相当于延长了寿命。因此,在坚持中医药一向着眼于求医者身心健康的全局与长远这一优秀传统的前提下,如何吸收现代科学追求速度且确实提高了速度的成熟做法,为我所用,也是一个重大挑战。

    再次,现代科学重视建立科学共同体,共同体成员有共同的概念体系,有共同接受的制度安排,有维护自身形象的行为规范,有保障自身利益的组织团体,从而有利于科学事业的推进。相形之下,中医药界迄今在最基本的概念上都还没有获得完全的共识,从而必然导致内隐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的程度低,知识传承困难重重;千百年来,中医药界单打独斗的多,联合作战的少,在矛盾冲突中势单力薄,它的很多真知灼见始终难以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也就难于获得它本应获得的支持。

    以上简单叙述了中医药可以向现代科学学习的三点。至于现代医学可以向中医药学借鉴些什么,现代科学可以向中国“天地生人”学说借鉴些什么,这里不做讨论。我们衷心希望,中医药界和现代医学界尽早进行名副其实的对话,则中医药界幸甚,西方现代医学界幸甚,全人类的健康前景幸甚!

 

参考文献

1]白晶、刘迪谦、孙明瑜,对提高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水平的思考,中医药学刊,2003年第8

[2] 武夷山, 学科之间:善与善的冲突与和谐,学习时报,200562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687.html

上一篇:从传统文化扬弃看中医药发展
下一篇:从另一种视角看知识
收藏 IP: .*| 热度|

6 刘洪 陆绮 杨正瓴 赵凤光 DXY1234 yzqts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7: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