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一位非本人带的研究生的几次讨论(2013-2014)
武夷山
不可行。因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的划分,本来是为了突出基础研究的地位,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但在实践中,某项经费投入到底属于什么,很难判定。中国的企业明明不太重视科技投入,但按照统计,企业研发投入已经占全部投入的六七成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很多企业填表者搞不清哪些属于研发,哪些属于技术改造,哪些属于设备采购。连研发、非研发都很难区分,就别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的六分了。可以人为划分出几个阶段,但阶段与阶段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极其难区分。
2013-10-16
不存在冒犯的问题。
另一个你可能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你的六阶段论属于线性创新模型,但这种模型与现实情况不符合,现实需要一个很复杂的近网状模型(if any)来描述,那么,就更无法划分了。
建议你多读读科学学的书,如赵红州的《科学能力学引论》,还有柳卸林关于技术创新的著作。
2013-10-16
匆匆浏览了一下,提几个小建议,不多提了,否则你也来不及改。
1. 你的引言,说了很多怎么做,却没有说清为什么要采用SD(系统动力学)来回答问题。将这个Why讲清楚才是引言的关键。
2. 综述中,凡与SD方法无关的文献,都可删去,否则反而显得枝蔓旁逸。
3. “咨询了相关领域专家”,何时咨询的?咨询了几个人?谁?什么领域的?怎么咨询的?访谈?这些都应该交代。
4. 结论或讨论中最好指出,本研究得出了与采用其他方法的类似研究不同的哪些结论?如果结论相同,说明条条道路通罗马,采用什么方法都无所谓;如果结论有不同之处,且你的结论更站得住脚,才体现出本研究的优点。
2014-9-1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