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吴永顺老师二三事
武夷山
昨天刚刚听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信所的原名,简称“情报所”)国外情报研究部(简称“国外部”)老主任吴永顺老师前不久也去世了。
我们这届研究生5位同学是1982年初进入情报所学习的,并且我们知道毕业后将留所在国外部工作。当时,国外部主任就是吴永顺老师。
吴老师日语非常好,他曾经在中国驻日使馆长驻,对日本科技状况和日本国家总体状况都非常熟悉。我们读研期间,听吴老师讲过“日本科学技术发展”课程。这门课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吴老师告诉我们,在日本明治年间(1868-1912),谁若在乡间看见很好的建筑,不用问,那一定是小学!换句话说,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过的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想实现的东西,日本在一个世纪前就实现了。1873年日本初等义务教育入学率仅为28%,1891年则猛增至50.3%,1907年则达到97.3%。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能迅速崛起,国民受教育水平较高是没有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我们毕业后肯定在国外部工作,所以,我们在读研期间就被分配到不同课题组,有了自己的办公桌,相当于现在的机位。我被分配在国外部的国别跟踪组,该组的研究人员长期对典型的科技发达国家(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苏联等)和追赶型国家(韩国、印度、巴西等)进行跟踪调研。我那时的习惯是,在下午5点下班后仍在办公室(当时,由于历史原因,情报所借北京化工大学的主楼办公,将人家的教室改为办公室,每间都很大,坐好几个人)待一会儿,因为此时国别跟踪组的同事们都下班了,也不会有电话打进来了,办公室里很安静,此时看资料写东西都最为高效。吴老师作为主任,不会比下属更早离开办公室的。他下班往外走,路经我所在办公室门口的时候,经常会探头进来,打声招呼,“还不走啊?”这一幕发生过很多次,故永远留在记忆中。
吴老师退休后,帮着带外孙(或外孙女,我记不清了),曾频繁光顾我们这个小区。那时。我老是看见他抱着孩子在院里兜兜转转,晒晒太阳。有一次我问他,“带孩子累不累啊?”他回答,“不累,乐在其中啊!”说这话时,他脸上都乐开了花,一点不夸张。这是我永不会忘记的又一景象。
吴老师的成果,我了解得不全。我知道的有两部译著:
日美欧技术开发之战:国际技术比较研究论/(日)森谷正规著;吴永顺,陶建明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
日本经济奇迹的奥秘, Gibrey F,吴永顺、 吴立夫、 佘国森、 马细松 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吴老师安息吧,国外部的很多同志记着您慈祥的音容笑貌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