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后常态视角下的科学 精选

已有 5693 次阅读 2022-5-26 07:58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后常态视角下的科学

武夷山

 

2022年5月10日,Futures(未来学)杂志网站在线发表了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但他称自己为“广义的哲学家”,philosopher at large )Jerry Ravetz的文章,Science – Post-Normal Perspectives(科学——后常态视角)。文章摘要的大意如下。

2019年5月,在牛津大学马丁学院召开了一个研讨会,以庆贺我的90周岁生日。该研讨会的会议文集是围绕四个主题组织的,我为每个主题准备了初步的注记。下面就是我的注记内容。

首先,科学的基本信托地位将如何保持?因为科学已经被吸纳为STEM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医学)的一部分,而且受到内外威胁:内部威胁是“不可重复性危机”,外部威胁是民粹主义者对精英专业知识的拒斥。

其次,随着“后常态科学”成为一场“具有信息依据的批判性抵制”的运动,今后如何区分良好公民所做的真科学和民粹主义者所做的伪科学?

再次,政策相关的数学方法受到几样东西的感染:错误的统计推断;明显不可证伪的模拟模型;针对质性事物的不合逻辑的量化指标;魔法师的徒弟型算法。我们的科学文化如何摆脱对数字的倚重呢?

第四,2020年9月于意大利弗罗伦萨大学召开的PNS5研讨会(第5届后常态科学研讨会)之说明材料的标题是——知识、科学实践与诚信:通过后常态科学之透镜达致质量。该材料的最后说,“用后常态科学透镜去直面科学-技术-政策界面上的问题,所得成果受到的严格管控比不上政治,成果之精准性比不上实验室科学,但成果之挑战性既超过政治,也超过实验室科学,这些成果有潜力让科学实践恢复完整性(博主:即诚信),让政策建议恢复谨慎性”。

博主补充:

Jerry Ravetz今年已93岁了,仍孜孜于学术研究,令人敬佩。

我有多篇博文涉及Ravetz的观点,如:

四位英国学者讨论智慧(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01941.html);

国外两学者关于科学危机的议论(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84589.html);

后常态科学挑战需扩展同行共同体(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46772.html)。

 

下面抄录我在“后常态科学挑战需扩展同行共同体”(这是我10年前发表于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的短文)中的一些内容:

 

拉维茨与封托维茨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共同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说,后常态科学时代的决策有如下特征:“每当出现了与科学相关的政策议题,我们都会发现:有关事实是不确定的;复杂性成为常态;价值观念备受争议;决策牵扯的利益格局(stakes)较复杂;决策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做出,很紧迫;存在着人为风险失控的现实危险。”

  他们认为,非常态科学不过是专家们(如外科医生、高级工程师等)在日常工作中碰到的窘境的延伸。这里的窘境指的是:制定至关重要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并未被他们充分掌握。这些专家的工作都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因此,说起来他们应该讲究准确性、把握性,但事实上他们总是要处理不确定性,而他们一旦失误,就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生命危险。

  正因为如此,他们倡导建立扩展的“同行共同体”。过去的同行,指的是专家同行;这里的同行,则要包括所有受到某一争端议题之影响且愿意参与相关对话与讨论的所有人群。这些人将带着“扩展的事实”来参与讨论,扩展知识既包括与正式科技知识有差异的本地知识,还包括原本未打算发表的资料,如泄露出来的官方情报。他俩认为,为了确保有关过程与产品的质量,这样的扩展共同体与扩展事实都是不可或缺的。

  他俩针对20世纪90年代的自然科学所说的话,现在对于其他学科或领域几乎也都成立。遗憾的是,迄今我们的很多决策者还完全没有建立“扩展的同行共同体”的意识。一遇到争论,他们往往就只听专家的意见。而由于利益牵扯(客观因素)和处在每一历史阶段的人们都难以摆脱的认识局限性(主观因素),对于充满不确定性的相关议题,完全依赖专家的意见来制定决策是相当危险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340242.html

上一篇:听部下抱怨——日记摘抄866
下一篇:[转载]中国艺术研究院倾心推荐丨 在“讲话”精神的照耀下 百部文艺作品榜单
收藏 IP: 1.202.113.*| 热度|

15 刘洋 周忠浩 郑永军 孙颉 吴超 晏成和 史晓雷 闻宝联 刘旭霞 钟定胜 许培扬 潘发勤 杨正瓴 程少堂 李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