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报纸科普宣传现状的比较研究

已有 4257 次阅读 2020-8-3 10:25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报纸科普宣传现状的比较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100038)

 

发表于《科普研究》1999年第4

 

[文摘] 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报纸依然是公众获取信息和新闻的主要渠道。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报纸进行抽样调查研究,以了解我国报纸目前的科普宣传现状。本文以《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报》和《科技日报》为研究对象,对1993年至1997年间的报纸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报纸中的科普报道量和科普图片量都比较少;科普报道中,医学/卫生类的科普报道所占的比例高于其他各类的报道;科普报道内容中科学知识的含量远多于科学方法或科学精神的含量。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科学技术。加强科学教育,加大报纸的科普宣传力度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  科普报道  中国报纸   内容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课题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cience Coverage between Three Chinese Newspapers

 

Ren Xuebin , Wu Yisha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China

                    

[Abstract]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newspaper is still the public’s main source for information and news. This study uses content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coverage of the “popularized” science in Chinese newspapers to measure the extent of dissemi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in papers. Three representative newspapers, the People’s Daily, the Chinese Science News, an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ily, were examined over a 5-year period from 1993 to 1997.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number of “popularized” science stories and “popularized” science illustrations is not as many as we expected. The survey also showed that the newspapers are more likely to cover stories about medicine and health than other types of science stories, and more likely to devote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newspaper space to science knowledge than scientific approach and scientific spirit. As a giant developing country,Chinaneeds S&T for its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 is right time that science coverage be made a regular part of newspapers, and the number of science story be increased.

[Keyword]  Science Coverage   Chinese Newspapers   Content analysis

 

                      引  言  

 

 当今世界,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应用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致胜的决定性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曾说过:“今天 ,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是知识差距。没有科学转让,就不可能有持久的发展。[1] 一个国家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水平,与这个国家公众的科学素养密切相关。 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全世界日益关注的热点之一。

    现代科普的途径主要是大众传媒和群众性活动等传播渠道。大众传媒主要有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图书、漫画及电子媒介等。研究表明,人们完成学校教育后,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获取科学信息的(Friedman, Dunwoody & Rogers 1986; Lucas 1983) [2]。自19世纪初大众传媒诞生以来,报纸就以其信息量大,传递及时、快捷,时效长,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等综合优势,占据了大众科技信息首要信息源的位置(Cronholm & Sandell, 1981; Swinehart & Mcleod, 1961)[3]。广播出现后,很快成为普及率高于报纸的传媒。电视的诞生,又迅速取代了广播的地位,成为当今普及率最高的传媒。与广播电视相比,报纸具有报道较详细、解说较深刻; 可供反复阅读、思考, 易于保存等优点。因此,报纸在大众媒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80年代对美国和英国受众的研究结果显示,报纸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综合影响力比电视强(Robinson & Levy 1986; Graber 1987;Gunter 1987)[4]。最近的研究表明,尽管美国的电视机家庭普及率已达1.5台/家,计算机的普及率也相当高,报纸依然是公众获取科学信息的第一信息源(Robinson & Davis 1990; Robinson & Levy 1996)[5]。1988年中国社会调查所等单位组织的全国受众调查和1995年全国读者调查也表明,在我国的新闻和信息传媒中,报纸仍是第一传媒(廖圣清,1997;喻国明,1995)[6]。  

    当今,电子传媒的发展速度很快,我们很难预计什么时候电子媒介会取代印刷媒介。但鉴于我国目前的基础和发展速度,要在电子传媒的普及上达到美国现有的水平,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也就是说,大众传媒中,报纸的特殊地位在我国还将继续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充分利用好报纸这一有力的宣传工具,将是科普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国内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本文以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几份有代表性的报纸进行抽样调查,从而对我国报业科普报道的现状作一客观的了解,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供有关部门和科普人员决策时参考。

 

 一、研究的问题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近年来国内报纸中科普报道量的情况;2、报纸中利用图片进行科普宣传的情况;3、报纸中科普报道在不同科技领域的分布情况;4、报纸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情况;5、科普报道在报纸版面的分布情况; 6、科普报道的周期规律; 7、科普报道的深度;8、不同类型报纸的比较情况。

 为了澄清一些模糊的概念,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本研究中对“科普报道”、“科普图片”及“科普报道的深度”界定如下。

 科普报道 由于目前对“科普报道” 还没有公认的定义,也无统一的标准来限定科普报道的范围。显然,把所有的科技信息报道都归属于科普报道是不合适的。科技报道的目的在于试图让公众掌握科技新信息,但囿于版面所限,需要报道的信息量大以及轰动效应等因素的影响,科技报道也常常以新闻性报道的形式出现在报纸上。这种报道以强调“事实”为主,大量地删除、压缩科研的背景知识,仅把科研的消息呈现给受众。从宣传效果看,这种缺乏背景和解释、用抽象的科技术语表达的信息,是受众难以理解的信息,绝大多数受众从中仅能了解各领域里发生过的事件而已,无法获得系统的科技知识和对科学知识的深入了解,更无法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有两位学者曾指出:“长期置身于这种铺天盖地的信息环境中,读者无法焕发出活力,只能变得更加麻痹。[7] 因此,本研究中将科普报道界定为:对自然科学中的科学发现、科技研究、科技知识等方面的“解释性”报道。在此“解释性”是指报道的主要部分是对科学概念及新发现的解释,或是对研究成果的科学原理和过程的通俗描述,或是引用科学依据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或是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对自然现象进行讲解,或是知识讲座、技术指导,等等。

 科普图片 与科普报道相比,科普图片的定义似乎更难界定。按理说,用于科普报道的图片就属于科普图片。但从宣传效果来看,一些广告中的图片也具有科普的作用,而且广告图片在报纸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故在本研究中,把科普图片界定为:用于科普宣传和具有科普作用的图片。包括科普文章的插图,“科普宣传”栏目中的图片,报道科技成果的图片,广告中高新技术成果的宣传图片,有较详细的知识性内容说明的科技新产品的宣传图片等。

 科普报道的深度 在此我们把科普报道的深度定义为:报道对客观事实的解释、分析的程度。报道的深度是衡量报道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但是这个指标的量化难度较大。因此,本文假设科普报道的深度与报道的篇幅成正比,这样就可以用篇幅的长短作为报道深度的度量。当然,这种假设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形,只有在报道的写作是严格规范化的条件下才成立。不过,在一般情况下,同类报道的模式基本相同,尤其是对同一件事物的报道上。篇幅的长短,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报道的深度。故在进行同类报道的比较时,可以认为用篇幅长短作为报道深度的度量的假设是近似成立的。

 

 二、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为内容分析法和抽样调查法。

1、样本 据1996年统计[8],全国共有2163种报纸,可分为20多类不同层次、类型和品种的报纸,如党报、工人报、农民报、青年报、少年报,经济报、科技报、教育报、早报、晚报、文摘报等等。其中党报在报业结构中的比例占第一位,约为20%左右,是报业中的核心,其综合影响力、覆盖面和发行量等是其他类报纸无法相比的。《人民日报》是党报的“领头羊”, 全国城乡各地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它的读者,为此,我们选择《人民日报》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代表各级党报以及非专业性的综合报纸。

 科技类报纸是政府在科技战线的喉舌和科普阵地,科技报的科普报道情况,能反映出科普工作力度的强弱。据1994年统计[9], 全国有科技类报纸58种。考虑到报纸的覆盖面和报纸的质量,选择《科技日报》和《中国科学报》(即现在的《科学时报》)作为科技报的代表。

    通过这三种报纸可对我国报纸业的科普宣传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研究时段为1993年至1997年,共5年。

 2、取样 抽样调查中,由于抽样方法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研究的效率和成果。目前,对报纸进行内容分析,最常用的抽样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构造周抽样(Constructed week or composite week)和连续日期抽样(Consecutive day sample)三种方法。本研究采用构造周抽样法进行抽样。

 抽样调查中,样本数量的确定亦很重要。样本太少,反映不了总体,样本太多,则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研究表明,一年抽取2个构造周(14份)的样本便能可靠地反映总体(Riffe,Aust,&Lecy 1993) [10]

 《人民日报》和《科技日报》的抽样方法是:在每年的上半年和下半年各抽取一个构造周的样本。一年共有52周,由于新年的第一周可能不是一个完整周,抽样时将去掉新年的第一周,剩下51周,方便起见,再去掉每年的最后一个完整的周,这样就可以将剩下的50个周均分成两份,上半年25个周,下半年25个周。先抽取上半年的样本:给25个周顺序编号,在第1至第7周中随机地抽取星期一的样本,在随后的每三个星期中随机地依次抽取星期二到星期日的样本,即可得到上半年一个“周”的样本;类似地抽取下半年的样本,从而得到一年两个构造周的样本。因《中国科学报》为周三刊,其抽样的具体做法与上述两报略有不同。将在每个月随机地抽取一个样本,从每年的元月开始,依次抽取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的样本,每年共取得4个构造周的样本。由于“科普周刊”每月只出一期(1994至1996年以“科苑新月”在周三出版,1997年起以“科普周刊”在周五出版),科普专刊与非科普刊的比例大约是1:12,故在抽样中将有意抽取一个“科普周刊”的样本。也就是说,如果在随机抽取的样本中,每年“科普周刊”的样本多于一个,则只保留一个,将其他的换成非“科普周刊”的样本。若不足一个,则随机地取一个。这样,在五年间三种报纸中共取得2个总体为1825份容量为70的样本,一个总体为780份容量为60的样本,共200份样本。

 3、分析单元 科普报道以篇为分析单元,图片以幅为分析单元。

 4、分析内容 内容分析的任务是将使用语言方式表达的文献,转换为使用数量方式表达的资料。为了客观、准确地进行内容分析,把科普报道的内容按知识体系分为医学/卫生、科学、技术、环境和其他五大类,并将各类的范围界定如下。

     科学¾¾包括数、理、化、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科学发现和科学知识。

 技术¾¾包括工程、应用科学领域的研究、发明创造和有关的知识。

    医学/卫生¾¾包括与人类身心健康相关的研究或发现。

 环境¾¾包括自然环境保护的研究和有关知识。

 其他¾¾包括未被证实的科学推断和预测以及上述四类以外的科普报道。

 除了将科普报道的内容按知识体系分类外,还将文章内容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进行分类,并将这三个概念界定为:

 科学知识¾¾在此指自然科学的知识。

    科学方法¾¾在此包括自然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其中研究方法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精神¾¾指人们在社会活动实践中以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即“坚持科学态度,采用科学方法,不畏艰难险阻,不断地追求真理,进取创新,努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求得对客观世界的状态和结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并用它作出预测,指导进一步的实践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周光召,1996)[11]

 5、计量 主要项目参数有:

 ⑴、文章总数,即每期报纸中登载的文章总篇数。其中,每一则有标题的新闻信息作为一个计量单元。而在一个标题下的多则消息作为一篇文章处理,如“文化简讯”、“一周要闻”等之类的消息。一则广告也作为一个计量单元处理;

 ⑵、科普文章数,即每期样本中刊载的科普文章篇数;

 ⑶、版面数,即每期报纸的版面总数;

    ⑷、图片总数,即每期报纸中刊载的图片总幅数;

    ⑸、科普图片数,即每期报纸中刊载的科普图片幅数;

    ⑹、科普文章发表的时间;

    ⑺、每篇科普文章的篇幅,即文章的字符数,用行数乘以每行的字符数来计算;

    ⑻、科普文章所处的版面位置;

    ⑼、每篇科普文章的类别,即按上述分类原则,将科普文章归类。

    6、统计分析  通过计算机,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 7.0进行样本数据的处理、分析及统计。

 7、检验  对统计结果进行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

  

    三、调查统计结果

        3.1、科普报道量的比较。各报每期刊登科普报道的情况见表3-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报平均每期刊登的科普报道量差异较大,排在第一的是《中国科学报》,平均每期约有5.90篇科普报道,其次是《科技日报》,平均每期刊载科普报道3.57篇左右,《人民日报》的科普报道最少,平均每期只有1.29篇左右。

   表3-1:各报科普报道量的比较统计表

报纸名称

人民日报

中国科学报

科技日报

科普报道量(篇/期)

1.29

5.90

3.57

 

       

图3.1  各报科普报道量比较情况示意图

 

 4.2、报道中科普报道含量的比较。调查结果表明,各报的科普报道在总报道中所占的比例相差较大。由表4-2可知,《中国科学报》的科普报道在报道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达11.53%左右,《科技日报》的科普报道约占其报道总量的10.52%,《人民日报》的科普报道只占其报道总量的1.27%左右。

 表3-2: 各报报道中科普报道含量的比较统计表

报纸名称

人民日报

中国科学报

科技日报

科普报道量/总报道量(%)

1.27

11.53

10.52

总报道量(篇)

7305

3599

2432

     X2=596.53,  d.f.=2,  p<0.0001

 

 3.3、科普图片的比较。不同报纸刊登科普图片的数量相差较大,见表3-3,《人民日报》平均每期刊登0.56幅科普图片,《中国科学报》平均每期登1.23幅科普图片,《科技日报》是三种报纸中刊登科普图片最多的报纸,平均每期刊登1.62幅科普图片。

 表3-3: 各报刊登科普图片的比较情况

报纸名称

人民日报

中国科学报

科技日报

科普图片量(幅/期)

0.53

1.23

1.62

 

图3.2   各报科普图片量比较情况示意图

            

 3.4、比较各报图片总量中科普图片所占的比例。表3-4给出了调查结果,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各报的图片中科普图片的比例有比较大的差异。《中国科学报》和《科技日报》刊载的图片中科普图片所占的比例相差不大,在20%左右,《人民日报》科普图片的比例较小,只有1.44%左右。

  表3-4:各报科普图片量在图片总量中所占比例的比较统计表

报纸名称

人民日报

中国科学报

科技日报

科普图片量/总图片量(%)

1.44

20.69

20.04

总图片量(幅)

1391

522

963

      X2=257.02,  d.f.=2,  p<0.0001

 

 3.5、各报中各类科普报道的比较。从整体上看,各报之间刊登的科普报道的类别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见表3-5。由表可看出,差别主要是由科学类和技术类的科普报道量引起的:《人民日报》和《科技日报》的科普报道中技术类的报道较多,而《中国科学报》的科普报道中科学类的报道较多。各报在医学/卫生方面的科普宣传投入量基本相同,占科普报道总量的40%左右,各报中环境/其他类的科普报道量都比较少,《中国科学报》和《科技日报》的报道量基本相同,占其科普报道总量的9%左右,《人民日报》中的报道量更少只有其科普报道总量的6%左右。

 

  表3-5:各报中各类科普报道的比较统计表

          报纸名称

类别

人民日报

中国科学报

科技日报

科   学 类

19.35%

25.06%

13.28%

技   术 类

35.48%

23.13%

39.45%

医学/卫生类

38.71%

42.65%

38.28%

环境/其他类

6.45%

9.16%

8.98%

科普报道总量(篇)

93

415

256

    X2=27.43,  d.f.=6,  p<0.001

            

                 图3.3   各报中各类科普报道的比较示意图

 

 3.6、科普报道内容的比较。 各报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情况见表3-6,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各报在这三方面的宣传没有显著的区别,各报的科普报道中,科学知识的内容占90%左右,科学方法的内容占7%左右,科学精神的内容占3%左右。

 表3-6: 各报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情况的比较

-+

人民日报

中国科学报

科技日报

科   学 知 识

90.29%

90.22%

88.28%

科   学 方 法

5.83%

7.61%

7.59%

科   学 精 神

3.88%

2.17%

4.14%

科普报道内容总量

103

460

290

     X2=2.98,d.f.=4,p>0.5

图3.4   各报科普报道内容比较情况示意图

 

 3.7、各报科普报道深度的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各报科普报道的平均深度有显著的差异, 见表3-7。《科技日报》科普文章的平均篇幅较长,平均每篇科普文章的字符数约为823,《人民日报》科普报道的篇幅较短,平均每篇科普文章的篇幅约为412个字符,《中国科学报》的科普文章的平均篇幅约为659个字符。

 表3-7:各报科普报道的深度的比较

报纸名称

人民日报

中国科学报

科技日报

科普报道的平均篇幅(字符数)

412

659

823

 

 小结:

 从比较的结果看,《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的科普报道量和科普图片量都高于《人民日报》;两科技报的科普报道和科普图片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远高于《人民日报》;各报除在医学/卫生方面的宣传投入量基本一致外,在其他科技领域的宣传投入量相差较大;各报的科普报道内容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比例相当一致;各报科普报道深度的比较结果显示,整体上看《科技日报》的科普报道篇幅较长,《人民日报》的科普报道篇幅较短。见下列一览表:

   表3.8:报纸间的比较一览表

      比 较 内 容

人民日报

中国科学报

科技日报

科普报道量(篇/期)

1.29

5.90

3.57

科普报道在总报道中所占的比例(%)

1.27

11.53

10.52

科普图片量(幅/期)

0.53

1.23

1.62

科普图片在总图片中所占的比例(%)

1.44

20.69

20.04

科普报道中科学类报道的比例(%)

19.35

25.06

13.28

科普报道中技术类报道的比例(%)

35.48

23.13

39.45

科普报道中医学/卫生类报道的比例(%)

38.71

42.65

38.28

科普报道中环境/其他类报道的比例(%)

6.45

9.16

8.98

科普报道内容中科学知识的比例(%)

90.29

90.22

88.28

科普报道内容中科学方法的比例(%)

5.83

7.61

7.59

科普报道内容中科学精神的比例(%)

3.88

2.17

4.14

科普报道的平均篇幅(字符数)

412

659

823

 

 

    四、分析与结论

 

 1、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宣传严重不足。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历来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报纸的科普宣传中这种倾向亦非常明显。调查结果表明,报纸在科普宣传上,科学精神内容占3%,科学方法内容占7%,科学知识内容却占90%左右,在三种报纸的200份样本中,没有看到介绍科学方法的专题文章,只在《中国科学报》中看到了2篇宣传科学精神的专题文章。在我们看到的科普报道中,绝大部分文章或是省略了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或是只言片语地交待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如“通过观察发现”、“经实验证明”、“采用了某某方法”、“利用了某某技术”等等,很少有进一步的解释。

科学精神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态度、方法、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必须在科研过程中体现,由于缺少对科研过程的描述,报道中科学精神的内容自然就少。

 历史上,人们曾片面地认为科学就是关于客观物质世界中各种物质形态、结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知识。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理论不断推陈出新,人们逐渐认识到,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具有暂时性,都是一定历史阶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近似反映;同时还认识到,科学的精髓不是那种人们已发现的知识,而是一种认知方法,是人们正确理解科学知识、求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学习科学,掌握科学方法比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同时,具有科学精神也很重要,它是科学给人类的又一大贡献,它能使人类摆脱愚昧无知和传统的非理性枷锁的束缚,走向理性社会。

 一个缺乏科学精神的公民群体,是不能很好地运用科学、发展科学的,会经常受到社会骗子和伪科学骗子的愚弄。从报纸的宣传情况看,与科学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宣传明显不足。

 2、我国报纸的科普报道量偏少。

 从调查结果看,无论是党报还是科技报,科普报道的数量都不多。《人民日报》的科普报道量最多的一年也仅占报道总量的2%左右,各地方党报中虽有一些地方特色的专、副刊和专版,但这些报纸亦是以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本地各条战线的新闻和言论为主,宣传的重心与《人民日报》保持一致,其科普报道量与《人民日报》相比相差不大。党报中科普报道量应以多少为宜,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从国家的发展来看,自然是越多越好。然而, 党报的性质决定了其涉及面广、内容多,要及时反映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新闻和舆论焦点,有限的版面不可能均衡地分配给每一个重要领域,在宣传上必有所侧重。不过,若是党报的科普报道停留在现有水平上,平均每期报纸中约只有1篇科普报道,至少在宣传氛围上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求不相适应;其次,从《人民日报》来看,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报道量都高于科普报道量:目前,《人民日报》中科普报道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报道的比大约是1:9,科普报道与体育报道比值约在1:8左右。这并不是说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宣传不重要,但由于科普教育事关全民族科学素养的提高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普宣传至少应与这些方面处于同等重要或是更重要的地位。此外,公众对科技的需求在不断提高,1978年前,国内的科技报社只有几家,80年代后发展很快,1994年已发展到60余家。据1994年中国科技报研究会的60家科技报社统计,当年全国科技报的期发行总量在1100万份左右。面对如此大的科技信息需求,目前党报的科普报道量与公众需求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当前需求来看,党报的科普报道量都有待于提高。

 科技报的科普报道量虽比党报多,但与我国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首先看以《科技日报》为代表的科技类报纸,这类相对于《中国科学报》而言偏重于技术宣传的报纸,每年的科普报道量也仅占报道总量的6%左右,90%以上的内容是有关科技政策、消息、致富经验及市场信息和广告等方面的报道。这种宣传方式,其科技教育功能明显不足。如果受众长期生活在这种消息式的信息中,虽然他们摘取了科技的果实,却无法真正理解科学、掌握科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长远看,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就无法持续地发展。因此,可以说,目前这类科技报的科普功能还比较弱。

 再看以《中国科学报》为代表的科技报的情况。从调查结果看,这类侧重于宣传科技新成果和科技发展动态的科技报,虽然它的科普报道量略高于上一类科技报,但也仅占总报道的17%左右,而80%以上的信息是非科普性的。从数量上看,这种报纸的科普功能也应加强。

 3、报纸的科普宣传存在着时紧时松的现象。

 从调查结果我们发现,1996年是近年来《人民日报》中科普报道量最多的一年,达当年报道总量的2.03%左右,比往年增加了近一倍,但1997年的科普报道量又减少到当年报道总量的0.79%左右;《中国科学报》的情形与《人民日报》很相似,科普报道量的高峰值也出现在1996年,达当年报道总量的21.02%左右,比1995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同样,1997年的科普报道量大幅度减少,在当年报道总量中只占13.29%左右。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由于缺乏有关资料,只能根据报纸的内容进行推测。从报纸的新闻及有关科技政策的论坛中我们发现,1996年前后有二件科技大事:1995年5月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推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1996年初党和政府主持召开了“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估计这就是1996年报纸中科普报道量增多的主要原因。而引起1997年科普报道比例突然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受经济的影响:1997年《中国科学报》增加了经济专刊,《人民日报》增加了经济专版的数量,加大了经济报道的分量。不管原因如何,科普报道量时多时少的情况,反映了报纸的科普宣传存在着时紧时松的现象。

 4、党报的科普图片量很少,科技报的科普图片有增加的趋势。

 图画具有形象、直观、寓意深刻等特点,还能给人以“眼见为实”的感觉,具有文字无法替代的宣传效果。因此,各种报纸中都有一定量的插图和图片。《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平均每期均登有10幅以上的图片,《中国科学报》中平均每期也有7幅以上的图片。有的报纸还开辟了图片专栏或专版,如《北京日报》在1994年开辟了《新闻漫画》、《图解新闻》等专栏、专版,以吸引更多的人阅报,让更多的人了解时事,关心时事。由于在许多人眼中,科学是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抽象难懂的东西,若能把深奥的科学知识、科学发现、技术原理等科技信息用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呈现给公众,对帮助公众理解科学,学习科学,掌握技术,提高对科技的兴趣,无疑是一种好的科普宣传方式。从调查结果看,目前国内报纸中科普图片的数量还十分有限,《人民日报》中平均每2期才有1幅科普图片,仅占图片总量的1.44%左右;《中国科学报》中平均每期约有1.23幅科普图片,占其图片总量的20.69%左右;《科技日报》中平均每期约有1.62幅科普图片,占其图片总量的 20.04%左右。科技报中的科普图片量虽然不算多,较之党报已相当可观,更重要的是呈增长势头。从1994年起,《科技日报》的科普图片量一直在逐年增加,1997年已占当年图片总量的35.15%左右,并出现了一些“科普图片”专栏。《中国科学报》的科普图片量在1997年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在图片中的比例由1996年的17.24%上升到23.78%。说明这种宣传方式正在受到重视。

 5、报纸对不同领域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同。

 调查结果表明,报纸在医学/卫生方面的科普报道比较多,三种样本在医学/卫生方面的宣传量基本相同,约为科普报道的40%左右。国内其他综合性报纸也大致如此,许多报纸还开辟有医学/卫生方面的专栏或专版,如,《北京日报》有《健康》副刊;《中华老年报》中有《什锦园》(医疗保健)专版等。 第3版),等等。报纸中医学/卫生方面的科普报道量大,估计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外医学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而且进展很快,新闻信息量大;另一方面是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身心保健和防治各种疾病的信息。在自然科学、技术类的期刊杂志中,家庭卫生保健方面的期刊销售量最好,如广东出版的《家庭医生》期发行量高达168.4万册[12],反映了大众的这种需求。其次是技术类科普报道的比例较高,《人民日报》和《科技日报》中技术类科普报道的比例都在30%以上,《中国科学报》中技术类的科普报道的比例也占23.13%左右,与科学类不差上下;相比之下,各报对“科学类”的宣传较前两者弱,《人民日报》和《科技日报》中科学类科普报道的比例在20%以下,不到医学/卫生类的一半;《中国科学报》中科学类科普报道量的比例也只在25.06%左右。此外,各报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普报道都比较少,在200期样本中,有关环境问题的科普报道只出现了38篇,其中属于全球环境问题的报道有15篇,有关国内环境的报道只有6篇。在宏观上国家对环境问题是比较重视的,报纸中有关环境保护政策、治理污染等方面的文章并不少,许多报纸还辟有绿色专栏、专版或专刊,但环保研究方面的科普文章却很少。

 6、国内外科技报道的比较。

 从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国内的科技报道中新闻性报道较多,解释性报道较少;相比之下,报纸刊登的国外科技信息中,解释性报道较多,科普含量较高。例如,《中国科学报》每期的国内外科技信息各占一个专版(“国内科技”版和“国际科技”版),国内外的科技信息量基本相等。但“国际科技”中的科普报道量占该报科普报道总量的73.49%, 而“国内科技”中的科普报道量仅占科普报道总量的10.84%左右,两者相差很大。《人民日报》和《科技日报》中也都存在着这种现象。

 7、周末的科普报道少。

 从《人民日报》和《科技日报》的情况来看,周末的科技信息最少。自1995年扩版后,在《人民日报》的周末版中基本没有科普报道(见表1-10)。《科技日报》周末版的科普报道也明显少于平时,尤其是周日版,科普文章不到平时的一半,几乎都成了经济、文化、生活和娱乐等内容的专刊。这种现象,无疑是市场导向的结果。这充分表明,科学并未真正走进我国大众的生活空间,成为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一部分。以此推测,那些受市场影响更大的早、晚报等报纸,科普宣传的情况会更不乐观。

 8、各报科普报道的深度不同。

 调查结果表明,在总体上,《人民日报》中科普报道的深度不如科技报(见表4-7),因此,《人民日报》应增加科普报道的数量,加大科普报道的深度。需要说明的是,在定义科普报道的深度时已指出,这种测量是对实际问题的理想化处理,不一定都能精确地反映报道的实际深度,只能给出近似的结果。此外,调查结果反映的是平均效果,并不适用于个别具体文章的比较,在进行单篇文章的比较时,可能得出与总体结论相矛盾的结果。

 9、在科普宣传上,三种报纸各具特色,相辅相成。

 在“科学”和“技术”宣传上,各报有明显的侧重,《人民日报》和《科技日报》重在“技术”, 但侧重的程度略有差别,“技术”在《科技日报》的科普榜上名列第一,在《人民日报》中居第二位。《中国科学报》不愧其名,侧重于“科学”的宣传。各报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它们拥有不同的受众,《中国科学报》比较受科研人员、知识分子以及对科学有兴趣的人们的欢迎,《科技日报》得到关心实用技术的人们的喜爱,《人民日报》则适合于以了解新闻为主的人们。

 

 五、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分析结果,对我国报纸的科普宣传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宣传。

 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表明[13],1992、1994年我国公众中符合科学知识水平标准的分别占30.1%和33.8%,美国在1990年符合标准的公众占35.7%,可见我国公众的科学知识与美国相差并不大。但我国公众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水平很低,公众中基本理解科学过程的仅占2.6%,而美国公众中达到理解科学方法和过程标准的1990年达13.3%,比我国高出10多个百分点。这也正是在科学素养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我国公众的科学精神也十分欠缺,近些年来,社会上迷信泛滥,伪科学活动猖獗,假药、“伪气功”使不少人受骗上当。让公众了解科学方法、具备科学精神,已不仅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社会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从调查中我们看到,报纸中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宣传与社会的需要差距很大,应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增加介绍和宣传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的内容,让公众通过科普报道更多地了解科学方法,体会科学精神。

 2 、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据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14],1996年我国公民中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仅占0.3%左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当大,美国80年代至90年代中公众的科学素养标准在5~7%之间。更严酷的事实是,自90年代以来,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一直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一些发达国家近年来一直在加大科技教育力度:美国由克林顿总统亲自担任国家科委主席,把加强公众的科学教育作为美国的基本目标;英国在1993年的白皮书《实现我们的潜力》中也明确制订了英国公众科技教育的近、长期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公众对科技的兴趣和公众的科学素养;日本制定了“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总方针,提出实现从“科技立国”向“科技创新立国”的转变,提高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和理解等奋斗目标。我国虽然也推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但要实现这一战略,光靠学校教育、科技场馆、科协等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努力远远不够,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报纸这一有力的传播媒介,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是十分必要的。

 3、努力提高公众的科学兴趣。

 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关键是要提高公众对科学的兴趣。目前,我国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并不高,在生活中,人们更关心市场、文化、娱乐和生活服务方面的信息。而我们的报纸考虑受众的“欲知”方面较多,引导受众“应知”方面似乎做得不够。应改变这种现状,让人们更多地接触科学、了解科学,进而提高对科技的兴趣。为达到这一目的,除增加科普报道的数量外,还应在科普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上下功夫,多登一些科普图片,让公众在休闲娱乐中贴近科学,学习科学、理解科学。

 4、加强环保宣传。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一直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一大公害。调查结果表明[15],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亟待提高,全国只有38%的公众知道臭氧层对人类的危害,而69.8%的人尚不了解酸雨的概念。这与我们的报纸中环境问题的报道虽多,但环保方面的科普报道少有一定的关系。只有让人们深入了解看到、闻到、尝到和感受到的有关事物,才能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转变成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因此,在环保宣传上,应增加环境知识及其现状与治理等方面的科普报道。

 5、持之以恒地狠抓科普工作,把“科教兴国”落实到实处。

 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不可能靠几次会议或几个宣传运动就能完成,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长期努力才能获得预期的成效。我国报纸中科普报道量时多时少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普宣传工作时松时紧的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这种现象继续发生,把科普宣传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才指日可待。

  中国的发展需要科学,科学的普及需要媒介,报纸作为科普的主要传媒,是该担当重任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  世界科学报告 1994  《中国科学报》1994年4月1日第3版.

[2]  Friedman, S.,  Dunwood, S.& Rogers, C. (1986)  Scientists and Journalists:  Reporting Science as News.  New York : Free Press.

    Lucas, A. M. (1983)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informal learning.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10 ; 1-36.

[3]  Cronholm, M., and Sandell, R. 1981. Scientific Information:  A Review of Research.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1; 85-96.             

    Swinehart, J. W., and Mcleod, J. 1960.  News about Science: Channels Audiences and Effect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4; 583-589.

[4]  Robinson, J. & Levy, M. (1986)  The main Source: Learning from Television News.  Beverly Hills CA : Sage.

    Graber, D. (1987)  Processing the News (2nd ed.).  New York : Longman.

    Hunter, B.(1987)  Poor Reception: Misunderstanding and Forgetting Broadcast  News.  Hillsdel NJ : Erlbaum.

[5]  Robinson, J. & Davis, D. (1990)  Television News and the Informed Publ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0; 106-119.

    Robinson, J. & Levy, M. (1996)  News Media Use and the Informed Public: A 1990s Updat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0(2); 129-135.

[6]  廖圣清 (1997)  中国受众与新闻媒介: 从15年来受众调查看获取新闻主渠道和对传媒总体评价的变迁.  新闻大学, 97 夏; 18-25

    喻国明 (1995)   报纸仍是第一传媒.  新闻出版报 1995年10月23日第2版.

[7]  伯纳姆, J.C.; 石顺科编译. 美国科普发展进程中的缺憾. 科普研究, 97 1; 7-19

[8]  中国出版年鉴 1996.  中国出版年鉴社编辑出版, 1996.

[9]  中国新闻年鉴 1994.  中国新闻年鉴社编辑出版, 1994.

[10]  Riffe, D., Aust, C. F. & Lacy, S. R. (1993)  The Effectiveness of  Random, Consecutive Day and Constructed Week Sampling in Newspaper   Content Analysis.  Journalism Quarterly, v.70  no.1; 133-139

[11]  周光召 (1996) 加强科学普及, 弘扬科学精神.  《中国科学报》1996年2 月14日第1版.

[12]  中国出版年鉴 1997.  中国出版年鉴社编辑出版, 1997.

   [13] [14] [15]  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中国科协普及部, 中国科普研究所.  1996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科普研究,1997 .no.5; 1-64.

     姚昆仑等(1995).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抽样调查.  《科技导报》1995, no.8; 15-17.

[16]  包昌火主编. 情报研究方法论.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1.

[17]  Aler, H. L. & Roessler, E. B.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San  Francisco :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76

[18]  杨树勤主编(1992).  卫生统计学(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44794.html

上一篇:通过大型数据库来测度研发知识扩散
下一篇:[转载]第十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揭晓
收藏 IP: 1.202.114.*| 热度|

9 史晓雷 马军 刘立 张晓良 杨正瓴 王启云 李学宽 李毅伟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