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增长之后是什么 精选

已有 5722 次阅读 2020-3-19 09:06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增长之后是什么

武夷山

(发表于2020年3月19日《中国科学报》)


2013年,比尔·盖茨在其个人网站上写道,“我最期待阅读其作品的作者莫过于瓦茨拉夫·斯米尔了”。这句话也印在了本书封面上。


1972年,著名智库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出版了中文版)提出了振聋发聩的严峻问题:人类能一直这样增长下去吗?自那以后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增长问题上的悲观派与乐观派正反双方辩论不休,互不买账,但人们对增长问题的认识深度确实在深化。

2019年9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了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的杰出教授瓦茨拉夫·斯米尔的664页的巨著GROWTH:From Microorganisms to Megacities(本文作者译为“增长:从微生物到特大城市”)。

本书讨论了各式各样的生命系统,包括单细胞生物、较复杂的生命形态、农作物、家畜和人类,还考察了林林总总的人工物:工具、结构、交通模式、住房、基础设施、电子器件,等等,也探讨了能源系统。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应该是作者对超出人类个体的人类群体和涉人现象(人口、大都市、住房、数字技术、经济体、文明)之增长的分析。

斯米尔首先给读者做了数学热身,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分析工具和模型,使读者了解到,任何事物的增长轨迹无非是线性增长、逻辑曲线(S形曲线)增长等那么几种。

有书评者认为,本书第四章《人工物:人造物体的增长及其性能》的创新色彩较浓。斯米尔将人工物的数量与类型同生物物种做了类比。他的结论是,人工物“物种”的数量要远远超过地球上各种生物物种的数量总和。

通过对各种增长模式的分析,斯米尔破除了一些流传广泛然而依据不足的论断。比如,有不少人认为,由于数字革命的高速发展和广泛渗透,增材制造大大提高了原材料的利用率,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又明朗起来了。斯米尔却指出,数字革命以来,全球的材料消耗其实在急剧增加,钢铁、水泥等材料的全球产量也在迅猛增加。更不用说,数字化转型还带来对可持续发展不利的其他负面后果:隐私无存;黑客攻击和信息窃取的威胁陡增;隐蔽犯罪活动增加了新武器;生产过程高能耗,往往造成破坏环境的一些珍稀材料的巨量浪费,等等。

斯米尔分析了罗马文明、玛雅文明等多个文明的兴衰过程,由此观察到的普遍现象是:高速增长阶段总有一天要终结,随后,要么是较缓和的衰退,要么是比较突兀的、破坏性的崩溃。

我们这个技术先进、迅速全球化的文明具有什么样的前景呢?斯米尔说,当今的文明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破坏力急剧增加(比历史上文明时期的破坏力要高5到11个数量级),二是对已储存信息的获取能力急剧增加(即数字革命),人们能够获取利用的信息量,很快将达到两千年前所能获取利用的信息量的一万亿倍。但是,这两个“急剧增加”的代价也是可观的:生物圈被加速破坏、气候系统失稳、社会不平等程度加剧,等等。

在大量冷静的观察、数学分析和逻辑曲线的应用之外,作者有时也插进来一些感性的论述。例如,他觉得大规模养鸡场里几百万肉鸡的生存状况是极其可悲的,它们根本就没有被视为活物。

在题为《增长之后是什么:衰落还是延续?》的一章中,斯米尔批评了社会对“永恒增长的崇拜”。他认为,导致这种崇拜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已经堕落成了宗教,却仍想维持科学的外表。

斯米尔疾呼,“我们必须大刀阔斧地改变过去(并且仍在持续)的那种做法——追求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长率,将过度消费的文化传递给新增的几十亿人口,把生物圈视作可以不受惩罚地榨取产品与服务的地方,也视作垃圾场”。

斯米尔是捷克裔加拿大学者,生于1943年,已经出了40本书,包括名著Energy and Civilization (本文作者译为“能源与文明”)。但迄今为止,他的著作译为中文的只有两种,一是《美国制造:国家繁荣为什么离不开制造业》(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一是《材料简史及材料未来:材料减量化新趋势》(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根据谷歌学术,斯米尔的论著的总被引次数已经接近2.7万次。2010年,斯米尔曾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列为最优秀的100位“全球思想家”之一。2013年,比尔·盖茨曾在其个人网站上写道,“我最期待阅读其作品的作者莫过于瓦茨拉夫·斯米尔了”。这句话也印在了本书封面上。

《中国科学报》 (2020-03-19 第7版 书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24227.html

上一篇:初二时的一次学期个人鉴定
下一篇:[转载]汪曾祺的苏州味道
收藏 IP: 1.202.112.*| 热度|

25 王兴 毛吉平 刘立 曾杰 杨正瓴 李万峰 赵志宏 晏成和 李剑超 强涛 吴超 黄永义 吕乃基 邹斌 李升伟 范会勇 梁洪泽 王兴民 杜占池 周忠浩 高峡 张忆文 杨金波 晏丽红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