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科学兴旺 匹夫有责

已有 3057 次阅读 2019-11-10 07:00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学兴旺 匹夫有责


■武夷山

(发表于2019年11月8日《中国科学报》)


2020年1月,牛津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Chris Lintott(克里斯·林托特)的著作The Crowd and the Cosmos:Adventures in the Zooniverse(本文作者译为“大众与宇宙:在Zooniverse的漫游”)。本书是对迄今最成功的公众科学(citizen science,笔者过去译为“公民科学”,但考虑到孩子也可参与citizen science活动,我决定改译为“公众科学”)项目之一Zooniverse来龙去脉的详细描述。

无论采用“科普”概念还是“公众理解科学”的概念,公众都是在科学的外面,他们在学科专家或科普人员的帮助下努力理解科学。在“公众科学”的概念中,公众不再游离在外,而是实质性地参与科研的。一方面,公众科学活动的参与者为科学事业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他们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了科学。目前,在天文学、海洋学、医学、动物学等领域,公众科学活动最为活跃。

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大众的闲暇时间将逐渐增多;大众的科学素养也将越来越高;很多科学实验仪器设备的成本将显著下降。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公众科学的作用将分外突出。也就是说,科研将不再是科学精英的专属领地。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变得“民主化”了。所以我说:科学兴旺,匹夫有责。

本书作者林托特是牛津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他组织开展公众科学活动已有十多年。他一向热衷于与公众打交道,BBC(英国广播公司)有一档每月一期的电视节目叫The Sky at Night(夜空),林托特是该节目的讲述人。

2007年,林托特发起了他的第一个公众科学项目Galaxy Zoo(星系动物园)。对星系进行分类是一项耗时巨大的任务,依托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帕奇山顶天文台的“斯隆数字巡天”项目拍摄了数百万张星系照片,林托特号召天文爱好者参与进来。公众的响应程度简直难以置信,“号召令”发出几天之后,就有大批志愿者参与进来,他们在各自的计算机上开展星系分类工作。由于这么多人的参与,每小时约能对7万个星系作出分类。专业天文学家与志愿者之间的精诚合作产生了高水平研究成果。2008年,“星系动物园”项目就产生了第一篇论文,该文后来被500多篇天文学论文引用。

在“星系动物园”项目大获成功的基础上,Zooniverse项目于2009年登场。行文至此,可以将该项目译为“动物宇宙”了,因为它的“前世”是“星系动物园”项目。“动物宇宙”项目由7家合作伙伴共同运作:美国芝加哥的阿德勒天文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以及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诺丁汉大学、牛津大学和Vizzuality(一家数据可视化科技公司)。笔者2019年10月25日访问“动物宇宙”网站,它的首页骄傲地展现了两个数字:已经有1933534位注册参与者进行了445646414次星系分类。“动物宇宙”项目旗下目前有111个子项目,除了天文学外,还涉及其他许多学科或领域。

本书并非介绍公众科学的第一本书。三年前的2016年12月,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的林学与环境资源学副教授Caren Cooper女士就在Harry N.Abrams出版社出版了著作Citizen Science: How Ordinary People are Changing the Face of Discovery(本文作者译为“公众科学:百姓如何改变着发现的面貌”)。但要论阐述公众科学的资格,很难有其他作者能与身体力行的林托特比肩。在本书中,林托特将个人经历与其关于公众参与科学的哲学思考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美国天文学家Michael West在2019年10月1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文评论了《大众与宇宙:在Zooniverse的漫游》一书,他说,该书能够以轻快的笔触表达驳杂的知识,难能可贵。

除了原先设计的科学研究功能外,公众科学项目还有其他功效。例如,“多里安飓风”2019年9月1日于巴哈马群岛北部登陆后造成至少50人死亡,伤者更多。“动物宇宙”一个子项目的志愿者迅速行动起来,为营救活动作出了贡献,因为他们通过卫星图像识别判断出了灾害致损状况。

必须指出,公众科学并不是只关涉科研。2018年11月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和国家医学院(即美国科学院联合体)发布了一篇报告,题为Learning through Citizen Science:Enhancing Opportunities by Design(本文作者译为“通过公众科学活动进行学习:通过设计强化学习机会”)。也就是说,美国有识之士已经将公众科学与学习活动挂起钩来。这一动向值得我国科技界和教育界重视。


《中国科学报》 (2019-11-08 第7版 书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05522.html

上一篇:捉蛇与教育者(高二作文)
下一篇:1973年12月13日中学母校知青报告座谈会记录稿
收藏 IP: 219.142.146.*| 热度|

24 张学文 檀成龙 张鹰 郑永军 刘玉仙 杨正瓴 姚远 代恒伟 许培扬 吴斌 程智 齐彦收 刘洋 李毅伟 高绪仁 俞立平 杨金波 刘庆宽 高建国 冯大诚 李东风 晏成和 汪晓军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