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关于论文计数法的几点思考

已有 10798 次阅读 2018-7-8 07:15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关于论文计数法的几点思考

武夷山

    文献计量学研究的第一步,往往就面对合著论文怎么计数的问题。所谓全计数法,就是对于N位作者合著的同一篇论文,每位作者都算完成了一篇;所谓分数计数法,就是对于N位作者合著的论文,每位作者算是发表了1/N篇。

    我这里提出几个小小的挑战性问题,欢迎文献计量学爱好者来应战。

    首先,在评价实践中,尤其是国别比较中,采用全计数法较多。这里有一个潜在问题,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比如,我们常听到:美国WOS论文数多少,全球占比第一;中国WOS论文全球占比第二。这样说的时候,人们其实是用全统计法测度出的美国、中国的论文数,除以全世界WOS论文总数。这样做是不对的,应该是用全统计法测度出美国、中国的数据,除以用全统计法测度出的世界WOS论文总数,但我们通常不知道后者是多少,因为我们对发文量极少的小国家通常不予关注,也就没人去计算全计数法下的全球论文总数。用分数统计法测度出的各国论文数据,才可以与科睿唯安数据库检索出的世界论文总量作比较,算出其份额,因为只有此时的各国数据之和才与世界论文总量相等。不明确计数法是什么,我们其实连各国论文的世界占比都搞不清楚。

    其次,作者数量巨多的论文怎么计数?是个严峻的问题。在大科学时代,此类论文甚多。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2016 年我国作者参与发表的论文中,作者人数大于 1000、合作机构数大于 150 个的论文有 225 篇。对于这225篇论文,若采用全计数法统计,确实过于膨胀了每篇论文的份量,明明是1篇论文,在机构比较时就至少成了150篇论文;若采用分数计数法统计呢,又过于贬低了每个人的贡献。您想想,参与相关大项目的研究人员,忙活一年到几年,也许只发表了这一篇分量很重的文章,可是按照分数计数法,只能算是发表了0.001篇论文,太不讲理了吧?好了,对于此类论文,能否有人大胆提出一个介于全计数法和分数计数法之间的新的计数法?

    第三,“中间作者”怎么计算?我个人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不值得花太大的力气。大家普遍认为,第一作者和(或)通信作者最重要,而通信作者与第一作者不重叠时,经常就是末位作者。简言之,第一作者和末位作者(如果是通信作者)很重要,余下的作者(我称之为“中间作者”)都不重要。我的意思,不是他们对论文没有重要贡献,而是说,没有必要绞尽脑汁来想一个公式以计算不同位次上的中间作者的贡献。在实践中,谁当第一作者,谁当通信作者(经常是末位作者),需要审慎决定。至于中间的作者怎么安排位次,相对就比较随意了。正儿八经地构造一个公式,来对付比较随意的安排,反而是非理性的。例如,对于1000个作者合著的文章,排在第500位的作者一定比排在第513位的作者重要吗?未必。而现有的各种公式,都一定要使排在第500位的作者比排在第513位的作者更重要。我个人建议,对于所有中间作者都同等看待。那么,在同等看待的前提下,给予其多大权重呢?假如第一作者和(或)通信作者都给1分,其余所有中间作者给零点几分合适呢?

    第四,我也希望有人做一项统计性工作:在实践中,当分别以个人、机构、国家作为评价对象时,到底采用哪种计数法的较多?这其实反映了研究人员的直觉判断。有些精致的计数法,除了提出该方法的作者外,恐怕在实践中没有任何人用过。也就是说,它们尽管精致,但并不具备实际应用价值。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22817.html

上一篇:全球创新中的美国开放性
下一篇:拒收含有XX卡的快递----日记摘抄647
收藏 IP: 1.202.87.*| 热度|

15 张忆文 宁利中 刘立 王宝济 张军平 谢力 孙杨 李毅伟 赵凤光 王启云 史晓雷 王桂颖 杨正瓴 李贤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