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中等阶层如何定义?看3个C

已有 3706 次阅读 2018-5-14 06:55 |个人分类:他山之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等阶层如何定义?看3C

武夷山

 

    Middle class一般译为中产阶级,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译为“中等阶层”似乎更妥帖。这个概念已经通行了很多年,但大家谈“Middle class”的时候,各是各的理解,各有各的定义。201857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表报告,Defining the middle class: Cash, credentials, or culture(给中等阶层下定义:现金、资质还是文化)? 中等阶层的“阶层”(class)这个词是C开头的,本报告用另外3C开头的单词来定义阶层。

第一个词是cash,就是要看你的银行账户。

第二个词是credentials,就是要看你的简历。

第三个词是culture,就是要看你头脑里的东西。

再具体地说,cash,代表经济资源,尤其是收入、财富、免于贫困的状况。

Credentials,代表教育成就和资格及职业地位。

Culture ,代表着态度、心态、行为和自我认知。

经济学家喜欢第一种定义,因为收入数据易于获取。有四种定义中等阶层的方式:

----离中位数的距离(例如,收入范围在中位收入的75%125%者都算中等阶层)。

----分布范围(例如,将所有人的收入按高低分为五等份,收入在第二个五分位数至第四个五分位数之间者算中等阶层)。

----离贫困线的距离(例如,收入在联邦政府规定的贫困线收入1.5倍以上者算中等阶层)。

----绝对购买力(按购买力平价,每人每天收入在10美元至100美元之间的算中等阶层)。

不过,多数人认为,阶层不仅与财富有关,还与职业与教育程度有关。比如,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博物馆馆长的收入可能与拥有社区学院毕业证书的暖通工程师的收入相当,但人们通常认为前者更有身份。这就是第二种定义(看职业,看教育程度)的意义。

社会学家特别重视职业的作用。职业分类在欧洲比较流行,在美国不大流行。当代职业分类框架多数都是基于英国社会学家John H. Goldthorpe及其同事的成果。

基于职业的阶层分类存在一个问题:职业是按个人来定义的,而阶层却是按家庭来定义的。比如丈夫和妻子的职业分属高低不同的职业分类。怎么办呢?社会学家规定,哪一方属于经济地位的优势方,就按其职业来给这个家庭分类。在很多情况下,也就是按照丈夫的职业来分类。这样,阶层分类就会向男性职业偏倚,不大准确。另外,如果夫妻双方都处于失业状态,则其失业前职业的阶层属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个职业的社会地位会发生变化,于是,基于职业的阶层分类就得不时调整。

按照教育程度来划分阶层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位的含金量在变化。半个世纪前,学士学位就很值钱了,现在则不怎么值钱了。另一问题是专业领域的差异,比如,美国英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终生收入的中位数约100万美元,而金融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终生收入的中位数则为156万美元。

前两种定义都是基于硬指标。但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到底属于什么阶层,其实是一种心理状态。在美国,种族也是一个重要变量,白人更可能被视为属于中等阶层。

基于文化因素来定义中等阶层,第一个因素是理想。中等阶层家庭或想进入中等阶层的人都是对自己及孩子的未来有期望值并为之奋斗的人。

第二是自我认知。不是根据什么指标来确定阶层,而是看人们自以为属于什么阶层。调查发现,大约只有10%的美国人自认为属于下等阶层,只有1-3%的美国人将自己归到上等阶层。

第三方面是规范、偏好与品味。比如根据一次调查,自认为属于中等阶层者与自认为属于劳动阶层或下等阶层者相比,上一年参观过艺术展览的概率要高出14个百分点。

 

博主:2013723,习近平在湖北省武汉市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指出,“中国社会目前隐约出现了与代际更替、人员流动相反的趋势,那就是阶层固化所导致的上下流动通道日益逼仄,它可能导致社会结构的僵化”。

我国学者在研究“阶层固化”问题的时候,布鲁金斯学会对中等阶层定义的讨论应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13855.html

上一篇:独辟蹊径研究《山海经》的学者
下一篇:若干年前我的两份稿件评审意见
收藏 IP: 219.142.242.*| 热度|

5 周浙昆 徐令予 杨正瓴 李泳 李路长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