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单一语言的局限 精选

已有 7707 次阅读 2017-12-26 06:52 |个人分类:换一个角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单一语言的局限

武夷山

 

    The New Atlantis杂志2017年夏/秋季号合刊发表Samuel Matlack的文章,

Quantum Poetics:Why physics can’t get rid of metaphor(量子诗学:为什么物理学无法摆脱隐喻),原文见https://www.thenewatlantis.com/publications/quantum-poetics。现介绍该文最后一小节的部分内容(意译)。

 

单一语言的局限

    我们一开始就说,物理学科普写作是一种翻译行为,此刻我们想补充说,在讨论基本物理现实的时候,所有各种语言,不仅仅是通俗语言,至多能做一种粗略的翻译,而对于粗略翻译而言,诗性意象往往比严格的描述性词汇更管用。

    像所有翻译一样,从物理学到词语的翻译亦可能有欺骗作用。正如经常被引用的一句意大利谚语traduttore, traditore)所说,“翻译者就是背叛者”。(博主:在意大利语中,两个词发音一样;翻译成英语后,translator和 traitor的发音就不一样了,可见,翻译过程确实是背叛原文的过程。)

    当我们谈论物理学的时候还要提防另外一种自负:以为物理学家和科普作家用以说明物理世界的词语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描述。也许,这些描述中不时点缀了一些有帮助的隐喻或类比,以阐明难以理解的概念;但是,我们经常以为,那些描述可以如地图般清晰地表现世界,呈现出无扭曲的现实景观。我们有这样的信念,是因为我们认为科学语言是真实理解的理想状态,是因为我们认为词语与有关事物和过程是毫不含糊地对应着的。那一理想状态对于基本物质现实之物理学似乎是不成立的。充其量,普及性物理学文本只是对数学模型和理论之意义与蕴含之近似反映。

    所有这些不仅仅提供了关于知识谦卑的教训,而且还提供了另一种教训:不要误以为物理学之语言是能够揭示世界最终真相的唯一语言。反思一下讨论基础物理学是多么困难,我们就该明白,不管有着清晰定义的描述词汇这样一种理想状态对于科学有多么重要,归根结底,我们还得依赖于更接近日常表述方式的语言,它富含不那么精确的词语,富含诗性意象和粗糙类比,富含隐喻和手势。

    不同语言开辟了理解世界、表述世界的不同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在翻译时往往需要引入外域的词语、观念和思维方式,以便在新的语境里传达原文,因此,即使是最棒的翻译,某些失真也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在那种情况下,只有通晓两种语言的人才能判断,原文的意义在译文中保留了多少,丧失了多少。相形之下,正如哲学家Stephen R. L. Clark(博主:他生于1945年,是英国利物浦大学哲学教授)所说,“只会一种语言者的宿命”就是,只能发现“显明”然而并非“真实”的事物,他们无法超越本语言的局限。例如,英语无法表达日本社会等级的微妙之处,日常语言无法表达基础物理学的精妙。对于物理学文本,“只会一种语言者的宿命”适用于两类人。一类是普及性物理学文本的消费者,他们不懂数理物理学,从而看不到在翻译中丧失了什么。另一类人是Stephen R. L. Clark心目中所指的科学主义者,他们觉得无法用科学语言来描述的事物就不可能是真实的。我们所需要的是欣赏这样一种可能性:将不同语言----包括与科学语言对立的日常语言----进行不同的组配,以描述世界,提供使世界易于理解的不同方式。那些依赖于翻译的人也需要学会超越自己的语言。我们用文学翻译为例。日本女小说家Minae Mizumura(水村美苗)在The Fall of Language in the Age of English(英语时代中语言的衰落)一书中说,有些当红日本作家由于考虑到自己的作品可能被译为英语,就有意识放弃英语翻译者难以把握的一些具有日语和日本文化特色的精微表达。我们在感激翻译者的劳动的同时,不要因为一种语言处于凌驾地位而做出既损害源语言又损害目标语言之丰赡的傻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91465.html

上一篇:25岁女诗人Rupi Kaur诗一首
下一篇:我们需要生活之诗篇----清点整理一下自己写过的评论(107 )
收藏 IP: 219.142.236.*| 热度|

19 冯大诚 鲍海飞 张晓良 姬扬 刘钢 杨正瓴 徐令予 董全 郑永军 黄永义 汪波 史晓雷 李颖业 姚小鸥 章成志 赵凤光 shenlu zjzhaokeqin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