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外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人类对宇宙的追问永不过时。
《宇宙》出版至今,已有37年,然而书中涉及的诸多问题皆不过时。9月23日,卡尔·萨根《宇宙》分享会在中国科技馆举行。
9月23日,卡尔·萨根《宇宙》分享会在中国科技馆举行。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北京天文馆副馆长、本书译者陈冬妮,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科普时报》总编辑尹传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以及本书的出版方负责人何醒一起参与了讨论和分享。
寻找地球以外的智慧生命
“卡尔·萨根特别有预见性,他在80年代就讲,木星是太阳系最大的一颗行星,它实际上是气体和液态球,没有坚实的表面。木星可能也有生物,想象那是一种像蝙蝠的生物,飞在木星的大气层里,靠捕食小生物为食,这种想象放在现在是特别有冲击力的。”《宇宙》的译者陈冬妮说,卡尔·萨根还致力于寻找地球以外的智慧生命,他就是三体国际项目的发起人。
宇宙漂泊者
萨根是一个成功的科学传播人。美国人发明了一个词,就是萨根的姓,把这个词当成一个计量单位,等于无穷无尽,然而普罗大众对他难免认识不足。
为弥补这个缺憾,新版《宇宙》特意制作了作者小传《宇宙漂泊者——卡尔·萨根》。国内诸多专家学者撰文支持,萨根生平面面俱到,另有《时代周刊》等国外权威媒体专题采访,所有内容都经由德鲁彦—萨根协会官方审定,权威准确。册中尚有德鲁彦—萨根协会提供的多幅照片,读者可一睹这位不修边幅、生机勃勃的“科学代言人”风采。
畅销书榜首70周
1980年,时年45岁的卡尔·萨根大胆地将当时方兴未艾的特效技术应用到13集电视纪录片《宇宙》中。这是在电视节目中的首次尝试,给萨根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同年,《宇宙》一书由兰登书屋出版,以精湛的文笔、多维的视角、深刻的哲思,以及恢宏的背景和厚重的历史感,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70周,次年获雨果奖,出版30余载,仅在美国就印刷了40余次,全球发行量达500万册。
开拓一条科普之路
1996年12月20日,萨根因患骨髓癌并发肺炎去世,终年62岁。这位充满热情的科学普及家,将科学从象牙塔中带到了普罗大众的面前,他开拓了一条科普的道路,并激励着无数年轻学子投身此道。他参与NASA的阿波罗探月计划,是水手9号航空成像技术组的一员,设计了先驱者10号上的“地球名片”,组织构想在旅行者号探测器上安置“星际唱片”,说服NASA拍下著名的“暗淡蓝点”。
《宇宙》卡尔·萨根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阅读季供图)
《宇宙》真的简洁易懂?
萨根一生致力于引导普罗大众理解科学的重要性和价值,他告诉公众科学是简洁易懂的,宣称“科学没有什么是无法向门外汉解释的”,开创性地将绚丽的电视特效运用到科学节目中,使科学能够以有趣的风格展现,将科学从象牙塔中释放出来。最为难得的是,萨根关注的不仅仅是科学本身,他更加重视激起公众对了解科学奇观和其重要性的长久的热情,也很善于做这件事,这一点在《宇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经过近两年的打磨,这本经典著作终于又能与中国的读者见面,保留了原作蓬勃的科学热情,增补了更新的知识,虽有一些知识已然更新换代,但萨根阐释科学的纯熟技巧、对科学探讨途径的阐明,始终是后来者的楷模。(记者:纪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