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欣赏研究“无”的博文----清点整理一下自己写过的评论(101)
武夷山
对尤明庆“关于石转磨力学原理的注记”的评论:
聂绀弩的“推磨”诗也很逗:
百事输人我老牛,惟馀转磨稍风流。春雷隐隐全中国,玉雪霏霏一小楼。
把坏心思磨粉碎,到新天地作环游。连朝齐步三千里,不在雷池更外头。
对某文的评论:
定义不完整,“家”就是在任何领域都达到高级别的人,这样才能把“野心家、阴谋家”也包纳进来。
对刘洋“那些年科学网被删除的博文” 的评论:
非常好。多数研究针对的是“有”,本文研究的是“无”。
我也喜欢研究“无”。大家都研究高被引,我现在主持一项自科基金,研究零被引。
博主回复(2014-10-28 11:01):谢谢武老师,稍后数据完善点,再整理下博文
您这个零被引课题也很有意思,嘿嘿~另一个角度看世界,有时候很有启发性。
对姬扬“科普困境之尝一脔而知鼎味” 的评论:
会不会是:注重质量的个人和机构都不善于(或不屑于)做市场,因为做市场而不吹牛几乎不可能。但销售量主要取决于市场营销而不是书的内容。想想当年《学习的革命》卖了多少。
博主回复(2014-12-4 21:23):这肯定是个主要原因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都下意识地认为:这个世界太残酷了,我不想理解它,我还是闭上眼睛做梦吧!
对陈学雷“怀念陆埮先生” 的评论:
很巧,我在1978年5月26日日记中也记下了柯岩的这篇报告文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49015.html
博主回复(2014-12-8 13:16):武老师真不愧是搞信息情报专业的!
对乌志明“译字失雅、芥蒂增隙” 的评论:
我注意过类似现象,写了“汉字之可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12676.html
博主回复(2014-12-16 17:34):拜读了你的博文,有共鸣。当然这是个老话题,至少在十多年前,在某论坛我也曾发过相同主题的帖子。
对罗会仟“投稿,审稿,都别任性”的评论:
我在翻译方面有类似经历。交了译稿给出版社后,很久没有动静,问怎么回事?答曰:另一出版社已经出了此书,似乎没有必要再出一个译本。我就把那个译本买来,看了一下,几乎每页都有翻译错误!于是我给我那家出版社写信,指出了我发现的另一译本上的无穷错误,我的译著才得以出版。
教训:1. 质量是硬道理;2. 据理力争是必需的。
博主回复(2014-12-28 10:28):恩,武老师说的是,现在出版行业挺乱的。 话说最近杨先生写的一篇科普文,被赛先生翻译了,大家不满意,后来又找香港的同仁翻译了,才给发表在《物理》。
对曾杰“妨碍中国创新的文化因素”的评论:
曾老师最后一段话说的其实就是技术披露,中国的企业对此不太重视。我在:专利战略的四要素“一文中谈到了技术披露。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390.html。
博主回复(2015-1-1 18:35):谢谢!武老师远见卓识,我则是2009年之后在创业实践中才认识到,过去只是采用发表文章的方式公布。
同一个宇宙、同一个地球、同一个人类、同一个科学和技术,很多情况下,谁想到往往只是一个时间先后,发表论文也主要是公布中间研究结果,申请专利也只是保护整个产品的生产权,有些策略是等到结果比较成熟发表或公布,有些策略是尽快公布或发表,往往是对同一个领域国际领先程度的一个判断,难在于把握一个较准确的尺度;然而,我们在评估论文和专利时,容易形成的误区是数量和权威 - 其实,最重要的是实质内容、新颖度和对行业或领域的影响深度和广度,发表或公布则是优先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