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Mark P. Mills谈基础研究 精选

已有 6788 次阅读 2017-9-21 06:42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Mark P. Mills谈基础研究

武夷山

 

The New Atlantis杂志2017年春季号发表Mark P. Mills的长文, Making Technological Miracles(创造技术奇迹),论证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原文见http://www.thenewatlantis.com/publications/making-technological-miracles。下面编译此文中的一小节。

Mark P. Mills是物理学出身,曾在美国无线电公司(RCA)担任实验物理学家和开发工程师,现为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伙人。2016年,他被美国能源学会授予“能源主题年度最佳作家”的称号。

 

真正堪称奇迹的技术往往不是来自既有科学技术的扩展,而来自基础概念的革命。

科学洞见为一方,技术、经费资助、工程以及推动它们的标准、规制和政策为另一方,二者之间有活跃的相互作用。要点在于,真正具有颠覆性的东西是基础概念的革命,而不是已有能力和知识的线性延展,也不是目标导向科研的成果。

可以理解,政策制定者都急不可待地希望科研能对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拿出实际解决方案。结果,联邦政府的研发资助结构与企业界很像,偏向于具体的实际问题或项目,甚至是具体产品,如太阳能板或太阳能电池。这样,联邦研发与企业研发就形成了竞争关系,或者说,联邦研发引导着企业研发。

毫不奇怪,多数企业研发是专注于开发,而不是专注于研究的。美国企业研发支出中,只有7%是支持基础科学的。

那么,当硅谷居民搜寻下一项颠覆性技术时,他们似乎找错了地方。世人多么希望从谷歌、苹果、亚马逊、微软这类高技术公司中诞生出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啊!目前,谷歌将近19岁了,而当年的贝尔实验室在12岁的时候,就有一名科学家获得了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贝尔实验室再接再厉,其科学家总共获得8次诺贝尔科学奖。IBM公司于1945年建立实验室系统,为的是从事“纯科学”(IBM自己的说法),IBM实验室的科学家获得过5次诺贝尔科学奖。美国还有其他一些公司实验室也曾大力从事基础研究,包括施乐、柯达、杜邦、埃克森,等等。

  问题并非如今的美国企业缺钱,所以才不肯支持基础研究。苹果公司的新总部,即绰号为“飞船”的大楼,耗资50亿美元。相形之下,1943年完工的五角大楼耗资才10亿美元(针对通货膨胀进行调整后的数值)。美国排名前100的技术公司的总市值高达数万亿美元,而世界上GDP超过1万亿的国家只有15个。

遗憾的是,迄今未发现有什么美国公司愿意回到贝尔实验室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执行董事长Eric Schmidt很推崇70-20-10模式,即技术员工应该将70%的时间用于企业核心业务,20%的时间用于相关项目,10%的时间用于与核心业务不相关的项目。舍得让员工将10%的时间用于探讨异想天开的东西已经不容易了,但这类探索与基础研究不可同日而语。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支持占总量的59%(博主:企业一直占20%左右)。美国尽管仍旧是全世界支持科研力度最大的国家,但美国科技领先程度在迅速缩水。这样下去,不仅是美国科技威望下降的问题,而且将导致创新基础之蚀坏,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创造新的技术奇迹的前景将更加渺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76988.html

上一篇:[转载]海南千年黎药重获生机
下一篇:首师大外语老师的报告精彩----日记摘抄582
收藏 IP: 219.142.236.*| 热度|

30 史晓雷 李颖业 强涛 许培扬 黄永义 徐令予 俞立平 韩健 苏德辰 都世民 鲍海飞 林赵淼 高峡 陆同兴 王从彦 张操 杨艳明 刘世民 冯大诚 范运年 赵美娣 文克玲 陈冬生 杨正瓴 王兴民 魏瑞斌 魏焱明 左宋林 刘润生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4: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