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关于SCI用作科研绩效评价工具的一些情况 精选

已有 8666 次阅读 2007-11-5 07:03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关于SCI用作科研绩效评价工具的一些情况

武夷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100038,北京复兴路15号)

(发表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年第1期)

摘要 介绍了美国、英国、荷兰等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周边国家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将SCI用作科研绩效评价工具的一些具体情况,指出科研人员的语言偏好导致非英语论文在评价中处于不利地位,是用SCI作评价工具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但只要坚持同类相比的原则,用SCI辅助进行科研绩效评价仍是可行的。

关键词 SCI 科研绩效 评价

1        引言

SCI是目前世界上覆盖学科面最全、能够查找引用情况的唯一大

型文献数据库。因此,许多学者和科研管理者用它来辅助进行不同层次的科研绩效评价。最近,我国学术界对于SCI用作科研绩效评价工具的功过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在辩论中,一些人士谈到了国外的有关情况,但似乎都不甚了了。本文试图介绍某些国家或地区将SCI用作科研绩效评价工具的具体情况,供大家参考。

2        西方发达国家概况

2.1 美国

美国费城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SI)除了生产几个索引数据库外,

它的“研究服务组”20015月刚刚推出了“I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Database),其性质是关系型数据库,对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特别合适[1] 它有三大栏目,一是引用量排序,可按个人、机构、国家和期刊来排序;二是高被引论文;三是引文分析,其中包括两部分,各学科论文被引量的世界平均水平(称为“基线”),和“同被引”热点所反映出的“研究前沿”。ISI是个纯商业性机构,它愿意投入巨资开发这个数据库,就表明根据他们的判断,美国以至全世界对这类评估数据有着较强烈的需求。

    ISISCIENCE WATCH杂志经常发表各种排序数据,例如根据不同学科每篇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给大学或明星科学家排序。SCIENCE杂志不时转载这样的排序,可见对这种方法是认可的[2] SCIENCE在一篇介绍评述国家科学基金会新主任瑞塔. 科尔威尔(RITA COLWELL)的文章中说,她1981年以来平均每年发表18SCI论文,最多的一年发表28[3]  。这间接反映出,SCIENCE杂志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用SCIENCE论文数来评价个人。美国科学院1999年在《美国免疫学研究的国际对比》报告中,也依赖ISI提供的数据[4]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每两年一次发表的《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中,都引用基于SCI的数据,例如世界各国历年在主要学科领域发表的论文数[5]

2.2 荷兰

科学计量学研究的重镇――荷兰莱顿大学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心(Center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在SCI的基础上,专门建立了为科学计量学分析评估服务的科技指标数据库,它将世界上所有科研单位的名称、地址都规范化了,也将它们分出了层次。

2.3 英国

英国是开展定量科研绩效评价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苏赛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的本.马丁(Ben Martin) 教授等科学计量学专家就开展了一系列评价研究。例如,作为对基础研究评价的一次尝试,他们将英国的艾萨克.牛顿天文望远镜 (Issac Newton Telescope) 的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同国际上其他一些著名光学望远镜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了对比。产出指标中的论文被引情况,用的就是SCI数据。由于英国走在了前面,美国众议院科技委员会于19851030以“英国的科学评价方法”为主题召开听证会,邀请马丁先生去作证[6] 直至现在,苏赛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仍是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的另一重镇。近年来,他们以SCI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面向评价的数据库。

ISI中国区销售经理刘煜博士介绍,英国政府出面,为全国的153个大学和研究所购买了ISIWEB OF SCIENCESCI网络版)的使用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英国学术界对SCI的重视。

2.4 加拿大

加拿大的库伯. 兰福德 (Cooper H. Landford) 在《高教机构完成的科研之评估》一文中建议,用SCI的影响因子来开展中观层次(学科)、国家层次和机构层次的科研绩效评估,但机构层次的评估要谨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采用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中的一个指标便是基于SCI的影响因子[7]

2.5 德国

德国教育科研部每年发表关于德国科技竞争力的年度报告,其中德国科学实力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评估是基于SCI数据[8]

2.6 西方各国高教系统的科研评估活动

近年来,不少国家在高教系统开展各种层次的科研评估活动(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或简记为RAE)或类似的评估。在国家层面上进行高教系统评估的有英国、法国、荷兰、斯堪的纳维亚诸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9]

英国的RAE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的高等教育资助理事会(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和北爱尔兰高等教育培训与就业部共同组织,一般每四五年搞一次。1992年和1996年分别搞了两次。2001年正在进行第三次。评估结果将影响到被评估大学今后获得的经费数额[10] 具体做法是,要求每个大学的活跃科研人员可提供最近4年内发表的、最能反映本人学术水平的4篇论文供专家委员会评估。不要求每位教师都参加评估,但参加评估者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比例越高,这一项的得分就越高。对于担任高级行政管理职务(院长、校长之类,系主任不算)但仍活跃于科研工作第一线的人员,可以酌情少提交论文篇数[11] 笔者专门发电子函件向英国RAE的有关专家询问他们对SCI的态度,对方答复说,他们并不明确要求报审论文必须发表在SCI源期刊上,也不对期刊进行排序。关于这一评估活动的效果,研究单位的领导一般持肯定态度,认为它对提高科研生产率起了促进作用。但据一项调查,只有34%的科研人员认为该活动促使自己改善了科研质量。多数人觉得,除了多花时间应付评估,压力更大之外,该活动对自己没有什么作用。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1999年对其心理学系的评估也很倚重SCISSCI数据。评估专家请自瑞典、法国和波兰。  

比利时一些大学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科研绩效评估。以林堡大学为例,他们用SCI数据评估科学系科,用SSCI评估社会科学系科。所用指标有三大类:论文数;每个人年当量产出的论文数;被引用次数。有些指标要与世界平均水平进行比较。计量分析的结果交给科研人员进行讨论。该校的科学计量学专家认为,应将科学计量学的分析评估结果与科研人员自身对其所在学院和研究组的印象进行相互验证。在评估者听取意见的过程中,被评估的科研人员提了一些建议和意见,但没有对该评估方法持完全否定态度的[12]

3 周边国家的情况

3.1 日本

日本科研人员非常注意在SCI源期刊上发表论文。由于担心自己的英文水平不高,很多日本研究人员花大价钱请英语好的专家给自己的论文稿修改润色甚至根据原来的内容重写。一篇文章的润色费可能高达500美元[13] 但是,日本对SCI的热衷程度似乎不如中国。有的日本人注意到中国“网大”搞的大学排序特别注重SCI论文数,感到很奇怪[14]

3.2 韩国

韩国在1999年制订“21世纪智业韩国计划”(Brain Korea 21

Initiative)。这项计划为期7年,拟花费11.7亿美元。他们的计划是,从1999年至2005年,理科博士培养人数要从2500人增加到4500人;SCI论文数从10000篇增加到20000篇,位次从世界17位提升到世界第十位;专利申请数从7000件增加到40000件;将每年在学子海外培训上的花费从7亿美元减少到6亿美元[15] 韩国从90年代后期起也采取了像台大医学院这样的计点提升制,但未采取金钱奖励措施[16]

4 我国台湾及香港情况

   4.1 台湾

为了提升自己在世界科学界的影响,台湾“国科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订实施了一些针对工作于学术机构(大学、研究所、教学医院等)的研究人员个人的奖励措施,分为乙等优良奖、甲等优良奖、杰出奖三类。SCI论文指标是评奖时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获杰出奖者,每年奖励免税的30万台币,甲等优良奖获得者可得14.4万台币,乙等优良奖获得者得9万台币。自从采取这种措施以来到90年代中后期,台湾SCI论文数增长了7[16] 2001年,在台湾学界出现了一些取消这些奖项的呼声。

台湾大学医学院有一套针对个人的评估体系,以SCI为基础。科研人员发表的每篇SCI论文从三个角度进行评判:(1)论文类型(评分范围13分)。分报道原创成果的论文、快报或简讯、病例报告、综述等几种。(2)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评分范围:16分);(3)作者排序(评分范围:0.55分)。三个评分相乘,为一篇论文的得分。如果是原创性成果,发表在高影响因子刊物上,又是第一作者,则一篇论文可得很高分。累计至少500分才能当教授。聘为教授后,仍被继续评估,三年评一次,三年间未再得500点,警告;再过两年仍不够500点,解聘。已有这样的解聘事例。累计500分只是当讲授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16]

    4.2 香港

香港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负责开展教学质量过程评估(Teaching and Learning Quality Process Reviews)。香港对大学教师科研水平的评估方法基本上是学英国的做法,但略有不同。他们要求每位教师自己提交最能反映自己学术水准的5篇论文,由8个委员会来评议这些论文。最后要看,每个成本中心(比如一个学校,一个系)有多大比例的教师达标。香港所有8所大学的平均达标率是47%。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达64%,另外5所大学仅为30[16] 香港所有8所大学都购买了SCI光盘版,6所大学购买了SCI网络版。

 5  SCI作为评价工具存在的主要问题――科研人员的语言偏好造成非英语论文的质量被低估

由于英语已经是实际上的科学交流国际语言,许多科研人员只阅读英语文献,因此,非英语期刊中学术质量再高的论文也不会进入他们的视野。于是,如果用被引情况来反映论文质量的话,非英语论文的质量就易于甚至必然被严重低估。

莱顿大学科学计量学专家的实证研究表明,用SCI论文的影响因子数据来评价各国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则德国、法国远不如英国和美国,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如果仅统计德国和法国科学家在英语刊物上发表的生物医学论文,则两国的影响因子大大上升,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按剔除了德文论文后的这些新数据进行评估,则德国生物医学的水准就与英国不相上下了[17] 

6        结语

如上所述,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上都将

SCI用作科研绩效的评估工具。尽管存在引用者的语言偏好造成的问题,但非英语国家只要坚持“同类相比”的原则,采用SCI作为科研绩效评价工具之一应当说还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www.isinet.com

[2] 仅举数例,Science, 1996, 274 (5292):1456; 1999,284 (5413): 427;   2000, 289 (5486): 1871均报道了ISI推出的各种排序结果。

[3] Jeffrey Mervis, Keeping Up with Rita Colwell, Science, 1998, Vol. 279: 1622-1623

[4] Science, 1999, 284 (5413): 427

[5] www.nsf.gov

[6] Science Policy Study—Hearings Volume 13—British Science Evaluation Methods,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1986

[7] Cooper H. Landford, The Evaluation of Research Done in Post Secondary Institutions,  www.cmec.ca/postsec/index.stm

[8] Hariolf Grupp et al., International alignment and scientific regard as macro-indicators for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publications, Scientometrics, 2001,51(2):359-380

[9] Janet Atkinson-Grosjean et al., The Use of Performance Models in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 2000,8(30)

[10] 余晓,英国基础研究活动评价的基本做法,全球科技经济了望,2001NO.7

[11] www.rae.ac.uk/asp/guidefaq

[12] 鲁索,评估科研机构的文献计量学和经济计量学指标,见 蒋国华主编,科研评价与指标,北京, 红旗出版社,2000

[13] Nature, 1997,388 (6619)

[14] www.jaist.ac.jp/~a-yamamo/proposal.html

[15] Science, 1999,285 (5427)

[16] Nature, 1997,388 (6648)

[17] Thed N. van Leeuwen et al., Language biases in th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and its serious consequences for national research evaluation i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the case of Germany and France, http://sahara.fsw.leidenuniv.nl/cwts/sci_d.html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266.html

上一篇:情报研究的设计学视角
下一篇:问问自己:参与科普活动了吗?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