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问问自己:参与科普活动了吗? 精选

已有 5075 次阅读 2007-11-6 14:48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问问自己:参与科普活动了吗?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

(发表于《科技日报》20061011,题目被改为“科技工作者应当参与科普活动”)

 

据《自然》杂志去年4月报道,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成立了一个科普工作组,专门探讨如何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科普积极性。工作组成立后,从20037月至20046月,他们就科研人员参与科普活动的程度,对10403名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各学科科研人员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大规模调查,结果表明,有76%的人(沉默的多数)在这一年中几乎从来没参与过任何科普工作,有21%的人(开放的少数)大约参与过一两次科普活动,有3%的科普积极分子(半职业的科普者)平均参与了6次科普活动。参与的形式有做科普演讲(25%的人以这种方式参与科普),撰写科普文章(23%),参与广播电视科普节目的访谈(17%),布置科普墙展,等等。科普方面最活跃的那10%的科研人员所完成的科普工作量超过了科普工作总量的70%,最活跃的5%完成了一半的科普工作量,最活跃的3%完成三分之一的工作量。

从年龄分布看,中老年科学家的参与程度略微超过年轻人。5660岁年龄组的科研人员中,平均每人参与了0.7次科普活动,而3135岁的科研人员中,平均每人参与了0.45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年轻人的学术地位还没有确立,需要在专业领域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以有所建树,而中老年科学家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就更有可能、更有胆量从事被一些人视为“不务正业”的科普活动。

从学科分布来看,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和普通生物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大约有17%参与科普活动,天体物理学科研人员的参与面达到30%,社会科学领域的参与面更高达41%。笔者估计,这样的差异,有些与需求有关(公众一向对天体、天文知识有较强烈的渴求),有些与供给有关(社会科学领域的人的写作能力一般比自然科学领域要强些,对于写科普文章不那么发怵,另外,社会科学家上广播电视做科普节目的比例也最高,达61%)。有意思的是,不同学科的科普活跃分子的参与程度并没有什么差异,都是一年参与2.5次左右。

调查报告认为,为了动员更多的人参与科普,对于三类人群应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沉默的多数”,一定要想办法使他们认识到科普的极端重要性。对于“开放的少数”,也许应教会他们使用一些简单的交流工具,以改进科普效果。对于“半职业的科普者”,则应考虑采用什么措施使他们在本单位获得认可(对于他们,公众的认可是根本不成问题的)。

近年来,国内似乎还没有见到这么大型的针对科技人员的调查。法国这一“措施未立、调查先行”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笔者估计,我国科技人员参与科普的程度不会比法国更高。要想建成创新型国家,科普工作的任务比以往更加繁重。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应问问自己:我参与科普活动了吗?

 

参考文献

Pablo Jensen, Who’s helping to bring science to the people, Nature, 2005, 434 (7036): 95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353.html

上一篇:关于SCI用作科研绩效评价工具的一些情况
下一篇:采用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科研绩效量化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