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常我们在考量一项灭火技术时,注重的是其有效性,然而无形当中,我们看到的只是此时、此地的有效性,至于到了彼时彼地,技术的表现究竟如何,则难以预见和控制以致被忽略。
首先看火灾发生的空间范围,尽管建筑起火点的出现并非平均分布,而是侧重于火灾风险较高的区域,尽管如此,意外起火部位的数量总体仍然是一个近乎于“无限”的概念,如果相应技术设施由于空间距离、使用环境、经济成本、接受程度、操作难度等因素,无法真正适用于这许多的“点”,那么这样的技术在空间分布上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难以全面覆盖和展开,空间距离最终会严重影响到救援速度。
其次看火灾发生的时间,真实的火灾在时间上无法预设,等上个十年八年也很正常,即使同一地点,哪怕“今天”这样的灭火方式有效,也无法确保到了“明天”,同样的灭火流程就一定能被成功“复制”,此一时彼一时而已,各种状态和条件都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可能导致该救援方式“受阻”或“搁浅”。
概括来说,一项灭火技术仅能在此时、此地成功实施是远远不够的,往往这还会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主观上我们认为它“可以”,然而到头来却可能令人失望,或者换句话说,这些技术放在已知的时间和预设地点是完全有效的,可一旦到了未知的时间和随机的地点,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们不可能指望以“有限”的技术手段去根本解决在时空当中“无限”存在的火灾问题,况且,灭火速度当以分秒计。
从“温室”里培育出的灭火技术,自然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正因为如此,许多灭火技术和装置其实无法真正“走出”实验室大门,包括灭火机器人,作为此时此地的演示可以,一旦到了彼时彼地,一旦进入广袤无垠的具体的时空场景,一旦需要面对真实的火场,表现则“判若两人”,各种问题纷至沓来。
火灾是“自然”发展形成的一个难题,解铃还须系铃人,为此只能用更贴近“自然”的方式去应对,唯有普适性的灭火技术,不仅可以从更大程度上确保灭火剂的空间密度分布,而且效果经得住岁月的“磨砺”,才有可能跟得上在无限时空中反复上演的火灾的“节奏”。
四方上下曰宇 古往今来曰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