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治道”有多方面内容,涉及治国安民的学说和原理、普遍原则和根本方法,可以统称为中国传统治理哲学。
中国传统治理哲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治理思想的根本内容,而且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体内容。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观点,不仅先秦诸子哲学,整个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大都是“内圣外王之道”,大都可以理解为“治道”或治理哲学。综合来看,中国传统治理哲学以“人事论”和“人心论”为基本内容。
“人事论”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在这个现实世界上,究竟应追求什么样的价值目标。“人心论”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作为人而活着,究竟应具有怎样的精神境界。对于前者,孔子关于“颜回之乐”的安贫乐道思想具有典型意义;对于后者,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名言赢得广泛共鸣。这表明,中国传统治理哲学具有这样的特点:在解决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的问题上,其重心不是考虑如何提高社会生产力,而是考虑如何节制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欲望。相应的,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问题上,出于有效节制人们物质生活欲望的考虑,则提倡追求心灵自由与淡泊宁静的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治理哲学看来,治理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有时是不合理的,一些人对于物质生活资料有超过合理限度的欲望。因此,治理的意义就在于把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引导到正确轨道上,即通过治理使人们懂得自我克制,将自己的物质生活欲望控制在合理限度之内,不使其任意膨胀;治理的根本目标,就是要达到全体社会成员都有合理的物质生活需求。
现代西方管理哲学对管理目标的设定,基于通过提高群体工作效率来提高社会生产力、满足社会物质生活需求的考虑。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有这样的观点:到20世纪初为止,现代西方文明的发展主要是由工业革命推动的;通过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传统手工业,由此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跃升。然而,使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只是在增加产出上成为“实现文明世界繁荣昌盛的最突出因素”;与此同时,由于单凭经验行事的传统管理所导致的工作效率低下却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每天,来自人力资源上的损失要比在物质资源上的浪费大得多”。所以,要使工业革命所形成的新生产力获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意义上的充分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管理所造成的工作效率低下问题。在泰勒看来,根治效率低下的良药在于系统管理,正确的方法只能是科学管理。
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的现代西方管理哲学,主张通过科学管理确保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不被浪费,并依托既有生产力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这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现代西方管理哲学的效率观念同无节制的消费观念、经济增长观念相互交织,非但使人类物质生活欲望的节制问题被搁置一旁,而且这种欲望因受到强烈刺激而恣意膨胀,加剧了现实世界中有限资源日趋枯竭与人类对物质财富的欲望日益膨胀之间的矛盾。因此,节制人类的物质生活欲望,使人类从过度膨胀的物欲中解脱出来,已经刻不容缓。显然,以有效节制人的物质生活欲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中国传统治理哲学,虽然有一定历史局限性,但对于变革现代发展观念和管理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方式,进而实现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作者:周可真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08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