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庸”之“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何谓不偏不倚?这应从它和偏、倚的关系中来把握其具体内涵。兹以孔子曾经讨论过的“文”与“质”的关系为例来说明之。
孔子有云:“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
由此可见,“中庸”之“中”实指矛盾体内部双方之间的一种关系状态,即其互不相胜的均势状态或平衡状态。
“中庸”之“庸”则是常的意思。常是与变相对的,是变中之不变者。“中庸”之意在于“以中为常”,即肯定“中”乃变中之常也。“中庸”的思想基础是在于肯定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而又强调客观事物的变化具有相对性,即其变化中更有其不变的因素或方面。“中庸”的首要意义乃是在于从变中去把握常。
所谓从变中去把握常,有这样两层意思:
其一,就变化作为一种现象而言,那就是从多变的现象中去把握其稳定的本质;
其二,就变化作为一种过程而言,那就是从变化的过程中去把握其恒定的规律。
“中庸”的思想实质是在于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归结为其内部矛盾的平衡关系,进而要求人们去努力掌握这个支配着客观现象和客观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以便利用这个本质和规律来驾驭客观现象和客观过程。
要之,“中庸”具有双重的方法论意义:
其一,它是一种即变求常,从不平衡中去寻求平衡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
其二,它又是一种以常御变,运用平衡原则来处理和协调现实生活中的不平衡关系的工作方法和实践方法。
“中庸”作为一种方法论,有其世界观基础。要而言之,“中庸”世界观的本质特征,就是把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个由矛盾所构成的变化过程,并认为支配这个世界的根本法则是平衡法则。这种世界观比较明确也比较充分的反映在儒家经典《周易大传》中。
《周易大传》中关于世界是由矛盾所构成的变化过程的思想有多种表述形式: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而《周易大传》中关于客观世界变化过程的根本法则是平衡法则的思想则集中反映“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命题上。这里“一阴一阳”就是表示阴阳之间“一对一”或“一比一”这种不偏不倚、相互均势的平衡关系(即“中庸”之“中”),而“道”(即“中庸”之“庸”)就是指阴阳之间的这种平衡关系而言,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也。
综上所述,中庸之道与阴阳之道实乃同一个道,即平衡之道。
平衡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体现在天人关系的处理上,就是追求“天人合一”;其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就是追求“人和”;其体现在精神关系的处理上,就是追求“中和”(按:《中庸》:“喜怒哀乐…..发而中节,谓之和”);其体现在生理关系的处理上,就是讲究“法于阳阴,和于术数”(《素问》)。这里的“和”、“合”皆指相关方面彼此相互关系之和谐。
和谐乃是平衡之道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或最高境界。以具象形式高度概括中华文化精髓的《太极图》,其所展示的正是一阴一阳和谐之至的“太极”之境!用北宋理学大师张载的哲学术语来表达,阴阳和谐之至的“太极”之境,也就是所谓“太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