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科研团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png6575

博文

作物学科举行学科建设座谈会,荣廷昭院士、郑有良校长出席

已有 3660 次阅读 2017-7-6 13:46 |个人分类:科研新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水稻, 作物学科建设, Cell论文报告

       2017年7月5日下午,作物学科涉及的农学院、水稻研究所、小麦研究所和玉米研究所有关教师70余人在一教301举行学科建设座谈会,荣廷昭院士、郑有良校长和杨文钰副校长出席了座谈会。

       会议由农学院院长黄玉碧主持。首先请李伟滔研究员作了“A natural allele of a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rice confers broad-spectrum blast resistance”(一个转录因子的天然变异赋予水稻对稻瘟病的广谱抗性)的学术报告,详细介绍了Cell论文的研究过程。陈学伟研究员对该报告作了补充,谈到该研究从他1997年攻读硕士学位开始,到2004年出国后虽暂时中断但一直在思考策划,并在2011年回国后很快就启动这项研究工作。他简略介绍了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投稿到Cell杂志到正式发表的历程。水稻所副所长李仕贵教授补充说,本论文所用研究材料“地谷”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黎汉云老师从福建农科院引种过来,一直是水稻所的重要研究材料,从中已克隆了几个抗病基因,已改良成功几份抗病水稻不育系,他获得的“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论文也是以此为研究对象。
       郑有良校长在讲话中谈到,他自认为一生中最荣幸的,不是担任校长,而是作为作物遗传育种专业首届博士生,作为作物学的大师兄。他回顾了作物学科的几个重大科技成果对学校的改革发展起到的关键作用,如由周开达院士主持获得我校第一个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发明一等奖”、由颜济教授主持获得的“国家发明一等奖”及由荣廷昭院士主持获得的“国家发明二等奖”,为学校争取获得“211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说没有这三个简称为”二一一“的发明奖,学校就进不了”211“。后来作物学科又取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小麦),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水稻)和1项“国家发明二等奖”(玉米),为学校创造了新业绩,也使作物学科风光无限。但自2009年以后,作物学科表现沉寂,没有取得重大的科技成果奖励,也没有在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Cell,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而相对应的,动物学那边,相继获得几项大奖并在国际项级杂志《自然-遗传》上发表了论文。这次陈学伟团队在《Cell》发表论文,是作物学科这几年来取得的标志性的重大成果,希望以此为契机大大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有更多的高水平论文发表和有更多的重大科技成果获奖。
       杨文钰副校长谈到,作物耕作和栽培学这几年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实验条件、人才队伍和研究深度方面的问题,生理生态还没有深入到分子水平,如环境对作物基因表达的影响等。同时他指出再生稻作为我校水稻所老祖宗杨开渠教授开启的国际首创研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相反华中农业大学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研究进展。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李平所长介绍了水稻所为双一流建设开启的几项改革措施,即组建五大平台中心及各中心的职能,学术委员会的成立及职责等,表示这些平台都是开放性平台,整个作物学科的教师都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展开合作。黄玉碧院长介绍了作物学科自评估、申报双一流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希望学校和作物学科全体教师都要重视,如果不认真努力地创出新业绩,掉队的危险是存在的。水稻所、小麦所、玉米所和农学院的领导和教师也作了发言。
       荣廷昭院士作了总结发言。他说他是作物学科的一名老兵,特别关心学科的发展,这次Cell论文发表是关键时期发表的关键论文,希望能推动学科的大发展。他认为李平和黄玉碧的发言内容很重要,对水稻所的改革发展措施大家都可以借鉴并希望取得好的效果,对黄玉碧讲的内容大家要高度重视,作物学科进一步发展遇到的问题和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大家要认真探讨,要在各个方面都要取得大的进展和成果,不然大家负不起这个历史责任。
       会后,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荣廷照院士非常高兴的与水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们合影留念。



荣廷昭院士与水稻所学术委员会全体成员合影留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53443-1064915.html

上一篇:水稻研究所召开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会
下一篇:首届成都植物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设计育种研讨会成功举行
收藏 IP: 222.212.29.*| 热度|

2 黄仁勇 马省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