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庄子》72:《外篇》选释之10
“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草食动物,不担忧草原的迁变;水生动物,不担忧变换水的流动,因为这些小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根本规律。所以,万物都不必为那些小的变化而出现喜怒哀乐的情绪起伏。天地之间,是万物共同生息之所。既然人类与万物有着共同的生存环境,那么人类和万物一样,身体最终都将走向消亡。由此可认识到,万物的生与死、始与终,就如同昼夜交替一般循环不止,谁也无法逃离这一自然秩序。有此认识,也就不必对人生过程中的得失、祸福介怀于心!对于这些身外之物之事,完全可以像对烂泥那样弃之不顾,因为我们懂得生命比身外之物珍贵。如果懂得了生命的珍贵,就不必为一些小的变故而患得患失。而且,世界万物千变万化是无穷无尽的,人们只能够领悟其中的“道”理,谁能够去计较这些无尽变化的得失呢?
“夫水之于汋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的意涵是:井水的涌出,不是人为使之,而是自然而然的涌出;至人的德行境界,并不是其刻意修养得来的,而是自然而然的作为。因为万物的本性,是自然决定的,而不是自身修为的结果。如同,天之高远是自然而然的,地之深厚也是自然而然的,日月的明亮也是自然而然的,并不需要各自的修为!
转摘自钟茂初:《<庄子>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光明日报出版社2022年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31 0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