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maoc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ngmaoch

博文

序跋集之2:《全球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后记

已有 182 次阅读 2024-11-24 06:16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序跋集之2:《全球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后记

全球可持续发展经济学2011.jpg

《全球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后记。转摘自  钟茂初、史亚东、孔元: 《全球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版。

在拙著《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出版之后,写作一部《全球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念头便断断续续地出现。之所以有这样的念头,发端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其一,对于经济学的第一个思考。因为,传统经济学理论之中,只有讨论企业和消费者行为的微观经济学和讨论国家层面问题的宏观经济学,而对 “人类整体”的利益与行为是缺乏认识的,但是“人类整体”作为利益主体和行为主体又是确确实实存在且不可忽视的。由此萌生了是否应当构建“人类整体观经济学”的思考;其二,对于经济学的第二个思考。传统经济学所讨论的优化配置问题,往往不考虑大前提的变化,斤斤计较于成本收益分析(小数量级、大概率事件),却往往不考虑系统崩溃的风险(大数量级、小概率事件),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最典型的例证。而生态环境问题,就是这样一个往往被经济行为主体忽略的大前提,如果生态环境出现了不可逆的变化,那么此前的经济增长还有何意义?所以,经济学的优化配置工作之先,一定要确定基于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经济总规模”约束。而确定这个“经济总规模”约束,就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立足点;其三,对于经济学的第三个思考。传统经济学理论拓展所讨论的外部性问题、公有地悲剧问题,其最典型的例子都是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的,如热带雨林的破坏、湿地的破坏、地下水的耗竭、河流的污染、海洋的污染、大气的污染等。在资本经济中,企业等主体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利润的基本手段是“成本转嫁”,即通过成本外部化将之转嫁为自然生态环境的损耗利润实现过程中,或是将生态环境影响的成本转由欠发达国家承担,而欠发达国家只能最终转嫁由地球生态系统承担,或是依赖技术的优势将风险成本遗留给了整个社会甚至是后代人。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公有地悲剧”行为针对的对象无非是湿地、森林、地下水、河流、海洋、大气层及外空间等。由此可见,经济学如果要反映现实的话,势必朝着讨论“全球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方向而拓展其四,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思考。“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在现实中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但是,但多数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原本涵义。我们应当追求的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所以,“可持续发展”只有在全球的视角下才符合原始目标,而现实中司空见惯的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乃至一个居民小区的可持续发展之类的说法,都是远远偏离可持续发展本意的。因此,有必要构建“全球可持续发展”理论,使“可持续发展”回归本意;其五,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第二个思考。随着工业化的、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导致的“不可持续问题”日益深广、日益严峻,从个别性的、局部性的、一时性的问题发展到全域性、累积性、无时不刻、无所不在的问题。一个局部的人口增长、自然资源耗竭、排放增长,都必然导致全球生态系统的持续劣化。各国之间,虽然空间上有距离,但相互之间经济活动的行为影响已经是无所不在了,全球各国已经真正成为“鸡犬之声相闻”和“蝴蝶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的地球村了。因此,以“地球村”为主体的经济学研究势在必行其六,对于国际环境合作现实状况的思考。2009年底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热闹非凡,但最终并没有达成任何有实质性内容的协议,全球协作前景悲观,不禁让人对人类整体生存环境而感到悲观。从会议争论的要点来看,主要纠缠于“责任分担”。从学术角度来看,在理论上缺乏国际环境责任分担的公平性准则,未形成国际环境合作达成博弈均衡的充分必要条件。由此而认识,“全球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不可或缺的

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哥本哈根大会期间,有一篇佚名网文《两分钟给你讲清楚哥本哈根大会》,极为形象地反映了各国对于全球环境合作的现实状况。不妨抄录如下:

“如果一百多人在漏水的船上讨价还价谁该往外多舀水,那是明摆着的愚蠢,事实上没有人会这么干,连船上最自私的人,也会拿出大公无私精神拼命地舀水。

但事情若是再复杂些,就会有新鲜的现象出现了。如果,船上的人算计一下:在这条船沉没前,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安全抵达港口,危险属于下一船乘客。此时,有很多人就会停下来安静地欣赏海景了。哪怕这条船在抵达港口前会沉没一部分,比如灌满一个叫“马尔代夫”的船舱,其他舱室的人,基本上都会无动于衷。

更复杂的情形是,如果这艘船超重,需要乘客们把携带到船上的金银细软抛下船,争吵就来了。穷人们说,富人钱多经得起糟蹋你先扔,至少得再扔40%;富人则说,你们穷人那堆破烂儿又沉又不值钱你先扔;穷人们说,我们扔也可以,但你们富人得拿出年收入的0.5-1%补偿给我们,还得教会我们发财致富的秘诀。富人们说,别那么贪心,白给你们100块可以考虑,多了别想,你们救的又不是我们,是你们自己。

穷人们说,我们坐这船才几天,你们富人坐好几年了,生生把新船坐成了破船,现在多出点补偿是天经地义的;富人们说,以前谁知道这船是会坐破的,再说,如果不是我们富人发明了船,你们今天能坐上船出海看西洋景吗?还有,今天这船要沉了也是我们发现的,要不你们被淹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争吵没完没了,眼见船越来越漏得厉害。于是船客们聚到“京都”船舱,穷人们仗着人多通过了一份《协议书》,要求富人们赶紧扔东西,穷人可以暂时不扔。全船最富有的富翁说,天下哪有这道理,我不跟你们玩了。穷人们说,你一家载的行李最重,负担就占了全船的1/5,你不扔谁扔?富翁说,我的东西是最重,但也最值钱,我的行李占全船1/3的价值,才占了不到1/5的重量,凭什么让我扔?你们看看那个壮汉,他的行李也占了全船1/5的负担,可它的价值连1/20都不到,就该让他多扔?

……

争吵就这样持续着,拿出“谁多扔谁少扔”方案的可能性很渺茫。几乎所有的船客们都派代表郑重地聚集在名为“哥本哈根”的船舱里,最终得到一个共识:‘我们都发现并且承认,这船在漏水,而且是会沉的’。”   我一直认为应当把这篇通俗的文章作为全球公民对于全球环境问题的启蒙读物。从这篇寓言式的通俗网文可以看出:在2012年 《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后,全球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排放的话,人类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将遭受重大挫折。由于该次会议涉及到全球各国的发展利益和责任,分歧众多,各方利益和责任难以达成协调,其争论的实质内容包括:发达国家要不要承担碳排放的历史责任?在现阶段,要不要兼顾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碳减排,应当让消费者承担更大的责任还是应当让生产者承担更大的责任?气候变化可能影响长期利益,碳减排则影响短期利益,如何平衡各主体的短期和长远利益,并让各方自愿承诺与其“意愿支付”相当的责任比例?引入碳排放交易等市场手段是否能够达到实质性减排?这些问题的提出,对于经济学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富矿”,能够挖掘出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题目。这也是写作《全球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动机之一。

正在我们进行紧张的研究和写作期间,日本东部大地震及其关联影响,又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添加了一个鲜活的例证。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地区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福岛第一核电站出现了核泄漏事故。核反应堆抢修过程中,不得已将带有低浓度放射性物质的污水排向了太平洋,据有关研究者推测,排入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质,30年后将扩散至整个太平洋,可能对环境及海洋生物造成长远影响。这是一个极具标本性意义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反面案例。从这一事故中至少可以得到若干方面的启示:其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基于人类整体的长远利益而对其进行制约,在满足人类需求的行为追求中,不要去尝试打开可能改变人类生存环境的“潘朵拉魔盒”(Pandora's Box)。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把锋利的双刃剑,在加速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过程中,往往也加速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加速累积生态风险其二,在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过程,必须认识到墨菲定律(Murphy’s Law)的客观存在,所谓墨菲定律,可简单地表述为 “有可能出问题的事情,迟早都会出问题”(墨菲定律原始表述为: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对于可能导致地球生态系统不可逆破坏后果的行为,不可用“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作为行动的理据其三,排入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质30年后将扩散至整个太平洋”非常清晰地刻画了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全局性和长远性,一个重大的环境问题,地球村的所有村民概莫能外,当代人与后代人也概莫能外,只有全球可持续发展才是真实的,局部区域的所谓“可持续发展”没有意义其四,任何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相对于地球生态环境问题,都只是小数点之后的数字,斤斤计较于GDP增长、企业利润、个人收入,在一个大的生态环境问题面前,得不偿失。“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理应成为人类反思的一个准则;其五,以科学技术手段、经济增长方式满足人类需要,也许是人类行为最为冠冕堂皇的理由,然而,正是这些“理直气壮”的行为造成地球生态系统不可逆影响(造成了某些生态功能的万劫不复)。下一个危机,我们面对的也许不再是大地震大海啸之后的核辐射问题,但诸如此类的风险却可能会频繁地光顾当代的人类社会。

正值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辐射危机和利比亚战争之时,尽管我们身边风平浪静,但依然深切地感受到了那种惨烈和无奈。这个世界怎么了,为什么人类与自然、人类与人类的关系被异化被恶化到了如此的地步。不正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肆意滥为所招致的吗?!战争不也正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围绕自然资源、围绕价值观而进行的惨烈争夺吗?!核辐射、强拆、矿难、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事件不断涌现而成为GDP强劲增长相伴而行的内容,由此可见,当人类只看到短期的利益、只看到自身周边的利益、而没有看到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利益及危机时,这个世界也就越来越接近一个险境,犹如一名勇士骑着一匹千里马不断冲向悬崖的过程。大到国家之间国力及势力的竞争、中到地区间发展的竞位和企业市场及利润的争夺、小到个人日常生活中对汽车房子的攀比,如此种种无不对人类整体的永续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由此,我们更加坚信“全球可持续发展”是必须到普及到全球社会的一个理念!

研究“全球可持续发展”、写作《全球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否能够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学术界的支持呢?以下两个事例表明,全社会已经认同了对于全球性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2010年我们的研究团队以“为我国合理分担国际环境责任提供依据的理论与量化研究”为题,申请该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批准,这表明国家级学术机构和学术同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是持积极支持态度的。本书便是该课题的前期基础性研究的一部分,也是该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向全国征集《“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经济科学出版社纪晓津女士动员我们将《全球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申报,经过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环节,2011年3月底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公布了《“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目录,本书被列入“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目录,成为91部国家重点经济学图书中的一部,这也表明国家对于这一领域研究及其研究成果传播的重视。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完成了此书的写作。本书是一个研究团队协作研究的成果。本书的最终成稿,正是2011年春暖花开的仲春时节。我们仅以此书纪念今年的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422)和世界环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65)。著作的出版,并不只是研究结果的总结。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让更多的人对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若能引发部分读者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甚至能够对其行为有所引导的话,那么将是我们最为欣慰的结果。基于此,我们的写作是朝着较为通俗易懂的方向努力的,对于较为复杂的模型推导、实证,尽可能将之简化。本书力图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所涉及到的主要问题进行简洁而有逻辑的梳理,力图使广大读者更多地了解相关的认识和主张。对于既有的研究,我们尽可能地将之纳入相关的论题,因此,我们要对本书引用文献、参考文献的诸多先行研究者表示真诚的感谢。

本文作于2011年5月11日。

 

引文格式:钟茂初,史亚东,孔元.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51036-1461374.html

上一篇:序跋集之1:《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后记
收藏 IP: 125.36.116.*| 热度|

1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