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跋集之17:《我国环境污染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序
转摘自: 张学刚:《我国环境污染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基于“政府-市场”的视角》,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张学刚博士的著作《我国环境污染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基于“政府-市场”的视角》,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邀我为之序。学刚,作为攻读资源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专业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07年9月进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2011年6月毕业并获得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是我指导的第一个博士。近年来,我指导的多位博士出版了学术生涯首部论著,作为大师兄的学刚,不甘居后,也顺利完成了第一部学术专著。为师者,凭藉学生之著述而“著作等身”,亦不失为人生快事。有此一念,便欣然应允为之作序。
与学刚的“相熟”,大概是源于其攻读博士阶段大小论文的修改过程吧?!在与博士生的讨论中,我不厌其烦说得最多的恐怕就是“逻辑”二字。针对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的写作,所指的“逻辑”,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其一,逻辑自洽。整个研究的各个部分,各项内容,各个认知观点、结论、政策主张,不会出现逻辑上的矛盾,且能够自圆其说。再者,与自己一贯以来的观点认识,也不会出现逻辑上的矛盾;其二,逻辑关联。整个研究的各个部分、各项分析内容、各个观点,相互之间都存在逻辑上的关联性,而不是相互独立无关的;其三,逻辑推理的完备性。分析结论、政策主张,应当是从公理性假设、初始条件开始所推理、推导所得出来的,而不应把一些或然性的结论当作必然性的结果,也不应把非必要条件当作必要的前提;其四,逻辑概念的一致性。很多初学者,在行文过程,容易把文字相近、内涵并不相同的概念混用,分析论证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进行概念的替换,进而导致逻辑的混乱;其五,研究对象主体行为的逻辑真实性。好比一些粗糙影视剧中,某些角色的行为并不符合其角色定位、前后行为矛盾、故作高深,这样的人物设置是不符合逻辑真实的。同样,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的行为特征也应具有逻辑真实的特性;其六,行文的逻辑性。用文字完整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就是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没有多余的一句话、一个词,也没有遗漏而未能表达的内容。标点符号的使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如果理清了句子与句子之间、词语与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就能够较为准确地使用标点,而不会出现“一逗到底”的情形;其七,强调“逻辑”,也是对当下经济学研究中计量经济学工具无处不在、无所不用、无所不能的一种约束。我以为,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决不是理论认识的来源,最多是从“实证”中能得到某种启示以提出理论假设,更主要的作用是对理论认识进行“验证”。联系到学刚的这一部论著,我相信是有其逻辑一致性的。
学刚的学术思考,是源于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他对于碧水蓝天不断污染化的现实是忧虑的,而且希望“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以试图揭开:“环境污染是怎么发生的”、“未来是否会更糟糕”、“怎样才能阻止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的理论机理。我理解他的学术框架是:通过市场-环境问题、政府-环境问题、政府-市场等关系主线,并以“环境软约束”、“环境容量权”为核心概念,对环境问题的成因、机制以及解决问题的路径,作出逻辑一致的阐释。他对解决环境问题的理论思路是:市场与政府两个主体,各自担负起适合担当的责任,两个主体之间还能够完美地衔接以实现各自的目标和社会共同目标。对于他的这一逻辑框架,政府—市场关系问题,我未有系统思考,难以评说。但对于其“环境软约束”、“环境容量权”两个核心概念,极为赞同。日常生活中,时常被问及“雾霾”和“气候变暖”的问题,我的看法是,“雾霾问题”、“碳排放问题”,其实就是人类经济活动超过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病症表现,如果人类经济活动切实以生态承载力为当真的约束来执行“环境容量权”,那么,“雾霾问题”、“碳排放问题”自然而然就化解了。所以,我对“探究雾霾的技术层面成因和治理对策”、“如何通过技术减少或利用二氧化碳”之类的政策主张深不以为然。换言之,我认为,学刚著作中所采用的“环境软约束”、“环境容量权”概念是能够更好地阐释现实环境问题的。
在我的印象中,学刚爱读书、爱思考,大约符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古训。学刚,有其学术意趣,有其较为纯粹的学术追求,不愿为职级、不愿为数论文竞赛式的“学术业绩”而写作。有此个性,其著作必是深入读书、思考、分析、探求的成果。其所讨论之问题、提出之见解、主张之对策,必可引发读者有所思索。据上所述,我从学术逻辑和学术品性两个方面来推介此书。有同行同好者,一览此书,必当有所得益。
最后,作为同是坐冷板凳的研究者,说一说如何看待学术成果与经世致用的关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于这段耳熟能详的话,千百年来有着诸多阐释。我对其含义的理解是:“学习并探求了知识,即使暂时没有机会用之于实践,等待机会实践运用,不也是令人向往而高兴的吗?!学习并探求了知识,即使没有机会亲自去实践运用,但有人自他方来讨论相关理论实践问题,不也是令人愉悦的吗?!学习并探求了知识,既没有机会亲自去实践运用,也没有人来讨教,甚至不被世人所知晓,自己也不要为此而沮丧。学习掌握了知识,我们不是还得到了君子修为吗?!”在此,谨录此段“子曰”及一家之释,与学刚以下诸位博士、博士生及有同好的读者诸君共勉。
钟茂初
撰于南开经济研究所建所90周年之际
1/1 | 閹槒顓�:4 | 妫f牠銆� | 娑撳﹣绔存い锟� | 娑撳绔存い锟� | 閺堫偊銆� | 鐠哄疇娴�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4 0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