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跋集之16:《区际碳排放差异性问题研究》序
转摘自: 郑佳佳:《区际碳排放差异性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年版
郑佳佳博士的学术著作《区际碳排放差异性问题研究》,将纳入中国经济文库——应用经济学精品系列,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邀我为之作序,为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问世而高兴,为青年学者的茁壮成长而鼓劲,欣然应允。
郑佳佳,作为攻读资源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专业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11年9月进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2014年顺利毕业并获得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河南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期间,我是我她的指导教师。此次出版的著作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我从学术认识和学术训练两个方面来推介此书。
该书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和生态环境公平经济学问题的著述。人类经济活动,必然对自然系统的生态环境造成相应的损耗,幸而自然系统对人类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生态损耗和污染排放具有一定的自修复能力、自净化能力,亦即,自然系统对人类经济规模具有一定的承载力。但这一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经济规模超过承载力限度之后,自然系统的可持续性就会受到损害,生态环境功能就会逐步弱化,人类生存的自然系统及其稳定性就会日益劣化。所以,人类经济活动规模及其增长,必须在“生态承载力”约束之下。而现实的经济规模及增长,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这一承载力,自然系统的生态功能也在不断劣化的过程之中。简言之,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得以保障,是生态可持续所限制的“全球经济规模”不被突破条件下的“发展”。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时刻顾及人类经济活动规模不可突破的界限,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换言之:人类经济活动规模必须要有限度,要有硬性约束。既然要有硬约束,就必然意味着到消耗资源、损耗环境、影响生态的权利都是稀缺资源。那么,就必然引出与生态环境资源配置相关的公平性问题。对生态环境公平经济学问题或许可这样来认识:生态环境不公平问题的实质是经济利益不公平问题的转化与延伸,生态环境公平要追求这样的目标: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实现公平享有生态环境利益、公平分配使用生态环境容量、公平承受生态环境破坏后果、公平分担生态环境维护责任、公平分担生态环境治理成本。郑佳佳博士此著的研究内容,应是从这样一个学术起点出发对相关问题所展开的讨论,主要着眼于碳排放的区域公平性问题及其对全局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作为研究者,出版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公平问题的学术成果,一方面是对自己学术探讨的阶段性归纳总结,希望对同行研究者有所启发和借鉴,并希望能对生态维护、环境公平政策有所推动;另一方面,希望让更多的人对生态环境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促进人们对于生态环境危机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公平、生态环境公平有更多的关注。我以为,该书若能引发读者作严肃思考并能对其生态理念和行为有所引导的话,那么将是著作人最大的欣慰。
该书是博士学术训练的一份成绩。时常有同学向我咨询报考博士研究生的要求,我通常都会回复:对生态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有持久的研究兴趣,且对问题研究有一定的悟性。我对博士研究生的这一要求,有两层含义。一是研究者要有学术信仰。作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必须认同“生态危机是人类社会所面对的一个迫切问题”,坚信只有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使人类永续传承下去。如果,对于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没有一定价值信仰的话,对自己所设定问题假定,推理逻辑以及分析结论,都不相信的话,那么,所谓的学术,只是一种文字游戏。二是要有与博士荣誉相称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术论文中最起码要做到:一以贯之的逻辑思路,准确表达的行文。一篇学术论文,以一两个核心概念,构成整篇论文的论理主线,无论是文献综述、问题的提出,还是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抑或是结论的得出、结论的经济学含义、政策主张的提出,无不出自共同的核心概念及其逻辑之下。作为学术论文的文笔优劣,主要不在于文词的华丽,而在于能否以最简洁的语言把自己所希望表述的认识完完整整地呈现给读者,没有多余的内含,也没有未尽的遗失。简洁,也是学术论文优劣的重要表征。无论是理论模型,还是方法公式,或是结论观点,都应当具有简洁的美学价值。我以为,某一方面的不够简洁,即意味着研究中尚未找到或者尚未真正触及所讨论问题最本质的东西。而行文表述不够简洁,则意味着自身的逻辑思路尚未完全理清。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只要你真正弄懂弄通了的话,一定是能够用简洁的学术语言完整地向受众表达清楚的。凡是文字晦涩、模型公式冗长繁复、概念变量层出不断的论文,或是故弄玄虚,或是懵懵懂懂。
我相信郑佳佳博士此著作所反映的研究,是朝着这一方向行进的。其中,逻辑严密性,结论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研究的深化,有待改进的内容无疑有之。想必,她还是为此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并将在未来研究中有更大的提升。
清末学者王国维在其《文学小言》和《人间词话》中说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对于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从事学术研究时间越长,越会认识到其精妙。求学问,在初始阶段须站在视野开阔的高处,了解前人既有的探索路径以及大视野下探寻可能的拓展新方向;求学问,不可存一蹴而就的心念,须循序渐进,持久为功;只有达到一定的积累和一定的感悟之后,才会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到一个精妙的逻辑之中,此时才是求学问最为快慰的体验。我等未必能够成为大学问家,但作为学问的追求者,必定在这一路径之中次第而行。在此,谨抄录静安先生此段集句,与郑佳佳博士,与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读者诸君共勉。
钟茂初 2015年12月10日于南开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7 0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