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紂恶强暴淫風行,
婚無六禮太傷情。
幸得小林獐鹿在,
美士相送懐春生。*
*和陆游《十二月十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其一)韵: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伟大的爱国诗人,坚决主张抗金南侵,屡遭主和派排斥。陆詩悲壮豪放,语言畅晓平易,精炼自然。有言“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有《剑南诗篇》、《渭南文集》和史书《南唐书》等。*沈园,宋代著名园林,现位于绍兴市鲁迅路。
目次:一、原诗 二、野有死麕·小序 三、章字词解 四、译诗
本文资料源于可复制繁体版《四库全书》,故行文繁简夹杂。
文中带*号者为笔者所加。
一、原诗
共三章,前两章每章章四句,第三章三句。
·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bǒu)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sù),野有死鹿。白茅純(tún)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tuì)兮,無感我帨(shuì)兮,無使尨(máng)也吠。
二、野有死麕·小序
《小序》:“《野有死麕》,惡無禮也。天下大亂,彊暴相陵,遂成淫風。被文王之化,雖當亂世,猶惡無禮也。” 朱熹《诗序辩说》:“此序得之。但所謂無禮者,言淫亂之非禮耳,不謂無聘幣之禮也。”*按朱熹意,有两种“无礼”,一是淫乱之“非礼”,二是无“聘币”之无礼,这两者不同,不应混淆。
鄭箋:“無禮者為不由媒妁,鴈幣不至,劫脅以成昏,謂紂之世。”
*关于“鴈幣”。周制,婚姻必经媒介,男家先遣媒人去女家告知娶婚意愿,女家同意后 男方送彩礼上女方家。彩礼共有六种,其中五种中有鴈(雁),一种即納徵不用雁而用幣帛:“男父先遣媒氏至女氏之家通辭往來,女氏許之,乃遣使者行納采之禮也。……昏禮有六、五禮用鴈;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是也,唯納徵不用鴈,以其自有幣帛可執故也。……納幣則昏禮已成,女家不得移改”(《儀禮注疏·士昏禮》贾公彦疏)。
按鄭箋,商纣王时,竟然“不由媒妁,鴈幣不至,劫脅以成昏”。《小序》说的“无礼”是第一种即“彊暴相陵”, 但按鄭说的“不由媒妁,鴈幣不至”和“劫脅以成昏”,就是两种“无礼”都有了。
陸音義:“麕又作麏(jūn),俱倫反,麏,獸名也。《草木疏》(*三國吴·陸璣《毛詩草木疏》)云:麏,麞也。青州人謂之麏。惡,烏路反,下同。被,皮寄反”。
孔疏:“作《野有死麕》詩者,言‘惡無禮’。謂當紂之世,天下大亂,彊暴相陵,遂成淫風之俗。被文王之化,雖當亂世,其貞女猶惡其無禮。經三章皆惡無禮之辭也。”*孔疏说的是“淫風”之无礼。
孔疏:箋“无礼……纣之世”,經言‘吉士誘之’,女思媒氏導之,故知不由媒妁也。思其麕肉為禮,故知鴈幣不至也。欲令舒而脱脫兮,故知劫脅以成昏也。箋反經為說,而先媒後幣,與經倒者,便文,見《昏禮》先媒。經主惡無禮,故先思所持之物也”。*孔疏解鄭箋,说的是无聘礼之“无礼”,但詩面上没有显示女方的“思”;詩面上显示的是,美士用死鹿肉作禮“誘”女方,不是女方“思”麕肉,然后教使男士送麕肉。
三、章字词解
第一章: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bǒu)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野】毛傳:“郊外曰野。”
【麕】朱傳:“麕,俱倫反,與春叶……麕,獐也,鹿屬,無角”。
【白茅】毛傳:“白茅,取潔清也。”
【包(bǒu)】毛傳:“包,裹也。”朱傳:“包,叶補苟反”。康典第80页:包“又叶補苟切,褒上聲,裹也。《詩·召南》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康典第1096页:“褒,俗襃字”。康典第1099页:襃“bāo《玉篇》赞美也。……póu《集韵》蒲侯切。音抔。聚也。”
毛傳:“凶荒則殺禮,猶有以將之。野有死麕,羣田之獲而分其肉。”
孔疏:“凶荒則殺禮,解以死麕之意。昏禮五禮用鴈,唯納徵用幣,無麕鹿之肉。言死麕者,凶荒則殺禮,謂減殺其禮,不如豐年也。禮雖殺,猶須有物以將行之,故欲得用麕肉也。此由世亂民貧,故思以麕肉為鴈幣也。故《有狐序》(*《國風·衞風》)曰:‘古者凶荒,則殺禮多昏’。《司徒》(*《周禮地官》)‘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十日多昏’。鄭司農云‘多昏不備禮而昏,娶者多’是也。傳又解野中所以有死麕者,由羣聚於田獵之中,獲而分得其肉。《繢人》(*《周礼·考工记·画繢》)注云:‘齊人謂麕為獐’,則麕是獐也。必以白茅包之者,由取其潔清也。《易》曰:‘藉用白茅,无咎。’傳曰‘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縮酒,以供祭祀’,明其潔清。”
鄭箋:“亂世之民貧,而彊暴之男多行無禮,故貞女之情,欲令人以白茅裹束野中田者所分麕肉為禮而來。”
【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毛傳:“懷,思也。春,不暇待秋也。誘,道也。”
孔疏:傳“春,不暇待秋”,“傳以秋冬為正昏,此云春者,此女年二十,期已盡,不暇待秋也。此思春,思仲春,欲其以禮來。若仲春,則不待禮會而行之,無為思麕肉矣。此女惡其無禮,恐其過晚,故舉春而言。其實往歲之秋冬亦可以為昏矣。《釋詁》云:‘誘,進也。’《曲禮》注‘進客謂導之’,明進,導一也,故以誘為導也。”
鄭箋:“有貞女思仲春以禮與男會,吉士使媒人道成之。疾時無禮而言然。”
孔疏:“箋以仲春為昏時,故知貞女思仲春之月,以禮與男會也。言‘吉士誘之’者,女欲令吉士使媒人導達成昏禮也。疾時無媒,故言然也,言懷春自思及時與男會也。言‘誘之’,自吉士遣媒也,非謂仲春之月始思遣媒。何者?女十五許嫁,已遣媒以納采,二十仲春始親迎,故知非仲春月始思媒也。吉士者,善士也。述女稱男之意,故以善士言之。‘士如歸妻’,‘求我庶士’,皆非女所稱,故不言吉。《卷阿》云‘用吉士’,謂朝廷之士有善德,故稱吉士也。”
*按鄭箋,商纣时还是有媒介的,只是行事着急来不及请。但结果都是没用媒介的。
朱傳:“興也。懷春,當春而有懷也。吉士,猶美士也。”
章解
孔疏:“野有……诱之”,“毛以為皆惡無禮之辭也。言凶荒則殺禮。猶須禮以將之,故貞女欲男於野田中有死麕之肉,以白茅裹之為禮而來也。既欲其禮又欲其及時,故有貞女思仲春以禮與男會,不欲過時也。又欲令此吉士,先使媒人道成之,不欲無媒妁而自行也。鄭唯‘懷春’為異,言思仲春正昏之時,以禮與男會也。餘與毛同。言‘春’,據成昏之時。‘吉士誘之’,乃於納采之先,在春前矣。但以昏時為重,故先言‘懷春’也。此詩所陳,皆是女之所欲,計有女懷春之文,應最在上。但昏禮主於交接,春是合昏之時,故以女懷配春為句,見春是所思之主。其實裹束麕肉亦是女之所思,故箋云貞女之情,欲令以白茅裹束死麕肉為禮而來,是也。”
*孔疏还是把詩理解为是中所思所为疏为“女之所欲”。鄭箋认为,“貞女之情”即有思春之情,这就不能不“欲”(使)吉士为之动情。朱熹相反,认为是男包死麕誘女方:
朱傳:“南國被文王之化,女子有貞潔自守,不為強暴所汚者,故詩人因所見以興其事而美之,或曰賦也。言美士以白茅包其死麕,而誘懷春之女也。”
但相较起来,孔、朱说都有一端之想,鄭箋則合情合理:女含情,男有意,谁也跑不掉。
第二章:林有朴樕(sù),野有死鹿。白茅純(tún)束,有女如玉。
【林有樸樕(sù),野有死鹿。白茅純(tún)束】
【樸樕(sù)】毛傳:“樸樕,小木也。野有死鹿,廣物也。”
孔疏:傳 “朴樕,小木”,“《釋木》云:‘樸樕,心。’某氏曰:‘樸樕,斛樕也,有心能溼,江河間以作柱。’孫炎曰:‘樸樕,一名心’,是樸樕為木名也。言小木者,以林有此木,故言小木也。‘林有樸樕’,謂林中有樸樕之木也,故箋云‘樸樕之中及野有死鹿’,不言林者,則林與樸樕為一也。知不别者,以樸樕,木名,若一木,不得有死鹿;若木衆,即是林矣,不得林與樸樕並言也。且下云有死鹿,言有,足得蒙林,林下之有,不為鹿施,明是林中有樸樕之處也。樸樕與林不别,《正月》箋云:‘林中大木之處。’此小木得為林者,謂林中有此小木,非小木獨為林也。此宜云林中小木之處。”
鄭箋:“樸樕之中及野有死鹿,皆可以白茅裹束以為禮,廣可用之物,非獨麕也。”
陸音義:“樸,蒲木反,又音僕。樕音速。樸樕,小樹也。”朱傳同。
【純(tún)】毛傳:“純束,猶包之也。”鄭箋:“純讀如屯。”陸音義:“純,徒本反,沈云:‘鄭徒尊反。’,屯,舊徒本反,沈徒尊反,云:‘屯,聚也。’”朱傳:“純音豚……純束猶包之也”。
孔疏:箋 “纯读如屯”,正義曰:“‘讀為屯’者,以純非束之義,故讀為屯,取肉而裏束之,故傳云:純束猶包之,取其堅而潔白者,此皆比白玉,故言堅而潔白。《弁師》(《周禮·夏官司马下·卷第三十二·弁師》“弁師掌王之五冕”)云:‘五采玉’,則非一色,獨以白玉比之者,比其堅而潔白,不可汙以無禮。《小戎》箋云:‘玉有五德’,不云堅而潔白者,以男子百行不可,止貞潔故也。”
【有女如玉】
毛傳:“德如玉也。”鄭箋:“如玉者,取其堅而潔白”。朱傳:“如玉者美其色也”。
章解:
孔疏:“林有……如玉”,“言凶荒殺禮,非直麕肉可用,貞女又欲男子於林中有樸樕小木之處,及野之中有羣田所分死鹿之肉,以白茅純束而裹之,以為禮而來也。由有貞女,堅而潔白,德如玉然,故惡此無禮,欲有以將之。”
朱傳:“興也。……上三句興下一句也,或曰賦也。言以樸樕藉死鹿束以白茅,而誘此如玉之女也。”
第三章:舒而脱脱(tuì)兮,無感我帨(shuì)兮,無使尨(máng)也吠。
【舒而脫脫兮】
【舒】毛傳:“舒,徐也。”朱傳:“舒,遲緩也”。
【脫脫(tuì)】毛傳:“脫脫,舒遲也。” 陸音義:“脫,勅外反。注同。”朱傳:“脱音兑”。陈第卷一:“脫音兌”。康典第950页:脫“tuì又《集韻》吐外切。與娧(*tuì)同。娧娧,舒遲貌。一曰喜也。《詩·召南》舒而脫脫兮。”
鄭箋:“貞女欲吉士以禮來,脫脫然舒也。又疾時無禮,彊暴之男,相劫脅。”
孔疏 “脫脫,舒遲之貌。不言貌者,略之。《采蘩》傳曰‘僮僮,竦敬,祁祁,舒遲’,亦略而不言貌。定本‘脫脫’,舒貌’,有貌字,與俗本異。”
【感】毛傳:“感,動也”。朱傳同。
【帨(shuì)】毛傳:“帨,佩巾也”。朱傳同。陸音義:“帨,始銳反,沈始悅反”。朱傳:“帨音税”。
鄭箋:“奔走失節,動其佩飾。”
孔疏:“《内則》云子事父母,婦事舅姑(*公婆),皆云‘左佩紛帨’。注云:‘帨,拭物之巾。’,又曰女子設帨於門右,然則帨者是巾為拭物,名之曰帨,紛其自佩之,故曰佩巾。”
【尨(máng)】毛傳:“尨,狗也。非禮相陵,則狗吠。” 朱傳同。陸音義:“尨,美邦反。”朱傳:“尨,美邦反”。
孔疏:“‘尨,狗’,《釋畜》文。李巡曰:‘尨一名狗。‘非禮相陵,主不迎客,則有狗吠。此女願其禮來,不用驚狗,故《鄭志》答張逸云:正行昏禮,不得有狗吠是也”。
章解:
孔疏:“此貞女思以禮來,惡其劫脅,言吉士當以禮而來,其威儀舒遲而脫脫兮,無動我之佩巾兮,又無令狗也吠,但以禮來我,則從之。疾時劫脅成昏不得安舒,奔走失節,動其佩巾,其使尨也吠。已所以惡之,是謂惡無禮也。”
朱傳:“賦也。此章乃述女子拒之之辭,言姑徐徐而來。毋動我之帨,毋驚我之犬,以甚言其不能相及也。其凛然不可犯之意,蓋可見矣”。
四、译诗
野有死獐白茅兜,贞女思春美士诱。
林有小木野死鹿,白茅捆束女如玉。
舒柔恬谧巾不飞,以禮相赠狗不吠。
2022年6月10日星期五,2022年6月14日星期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8: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