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往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yuanwangshi

博文

一位科技干部的惊天谜案

已有 7780 次阅读 2014-8-29 11:37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王扬宗

 

这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19621215,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的党委第一书记兼副所长李明哲家里突遭不幸。他的妻子、吉林省科委人事科科长张荣在睡梦中猝然去世,年仅32岁。

李明哲那年也不过39岁。但在中科院的司局级干部里,他却是一位“老革命”。他于1939年参加革命,在上世纪50年代初调配到中科院,先后任院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人事局干部处副处长、院干部训练班主任兼沈阳办事处主任等职。1958年调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任党委书记兼副所长,是这个中科院规模最大的研究所的一把手。李明哲工作能力出众,深受领导重用,但在他出任一把手后,也逐渐传出专断独行、大搞宗派、生活铺张腐化等问题。在他妻子去世前不久,就传出他与光机所光学车间女青年黄某的绯闻,院办公厅干部还反映他在北京出公差期间与舞伴北京某厂女工孙某在饭店同居等问题。因此,张荣的猝死引来了一些传言。光机所医务室参加抢救的关医生认为张荣死因不明,需要调查。张荣去世的第二天,她的遗体由吉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了腹部和胸部的局部解剖,但没有检出致死物质。医院方面认为:张荣可能是在睡眠中呕吐,食物误入气管内,造成窒息死亡的;由于没有解剖脑、喉等部位,故不排除这些部位的病变而引发死亡。这个结论撇清了李明哲的责任,张荣随即安葬在长春烈士陵园。那时还是土葬,当张荣的棺木推入坟坑后,李书记纵身跳下去,扶棺痛哭着要与妻子一起死去。他的表现感动了在场的许多同事,张荣之死引起的议论也渐渐平息了。

仅仅四个多月后,1963年五一节,李明哲高调与其绯闻女友、20岁的黄某结婚,并专程赴北京饭店大摆宴席,又引起所内议论纷纷。6月底,光机所一名党员向吉林省科委党委反映李明哲有杀妻嫌疑等问题,中共吉林省监察委员会随即开展调查,但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19648月,李明哲调往上海,担任光机所上海分所(后改称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兼副所长,暂时离开了长春这个是非之地。

转眼到了1965年,在“四清”运动中,李明哲的问题终于引起重视,他被列为长春光机所重点清查的对象。经吉林省、上海市方面与中科院有关部门协商,决定让他回长春光机所参加“四清”。19657月,李回到长春。长春光机所“四清”工作队在追查李明哲从所医务室领取的大量安眠药的去向时,他终于承认张荣在他的言语刺激下吞服了四五十片苯巴比妥药片自杀。但这样一来,李的责任是次要的。经过检讨他回到了上海。而上海光机所“四清”工作队的进一步追查终于揭开了案件的真相。1966422,李明哲坦白,是他向妻子服用的中药汤剂中偷偷倒入大量的安眠药,致使张荣死亡。

仅有口供,还不能定案。5月,上海市检察院前往长春对张荣进行开棺验尸。该院法医室从张荣脑部组织中发现了足以致死的苯巴比妥。19668月,李明哲被批准逮捕。但“文革”造成的混乱局面致使该案没有迅速结案。拖延到1975年,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才在上海光机所举行宣判大会,认定李明哲蓄意谋杀其妻张荣,判处其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几年之后,李明哲的刑期被减为有期徒刑15年。1981年,他获准保外就医。

然而这个案子并没有就此了结。事实上,在19664月招供不久,李明哲就翻供了。1975年判决之后,他就通过亲属、领导和朋友等向上申诉。“文革”后,在全国拨乱反正的形势下,他把自己打扮成政治运动的受害者,博取了很多人的同情。他的“千古奇冤血泪书”曾送达胡耀邦、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手中,胡耀邦、彭真都曾亲自批示复查处理。上海市高级法院经过三次复查,19875月再次开棺验尸,终于澄清了该案的疑点,查清了李杀害妻子的真相,驳回了他的申诉。此后李明哲不再申诉。

李明哲投毒杀妻案一波三折,历经25年而定谳,是共和国司法审判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2012年,由领导该案后期复查工作的原上海高院院长顾念祖口述,作家沈国凡采写的纪实文学作品《开棺谜案——一桩历时二十五年的刑事审判》问世,详细披露了该案经两度开棺验尸、三次高院复查到最终定案的经过,将这桩发生在科研单位院墙内的陈年大案公诸于众。该书三易其稿,精心谋篇,曲折生动胜过侦探小说。李明哲从腐化变质到杀妻另娶以及案发后极尽搅局之能事的过程,办案法官对法律对当事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科学、一丝不苟的办案经过,都有精彩的呈现。更值得称道的是,该书虽属“纪实文学”,但许多对话和引文均有出处依据,可当作信史阅读。

掩卷而思,李明哲从一位党的高级科技干部堕落为谋害妻子的杀人犯,教训何在?李明哲担任一把手后,权倾一时,结党营私,私欲膨胀,蜕化变质。尽管他善于伪装,欺上瞒下,侥幸得逞于一时,但终必暴露而身败名裂。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科研单位并不例外。半个世纪前的这一案件仍然值得回味和反思。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1488日,这里的文本是原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3740-823238.html

上一篇:李约瑟的“中国院士”头衔问题
下一篇:华罗庚从清华到中科院的“内幕”
收藏 IP: 159.226.79.*| 热度|

16 熊卫民 曹聪 陈楷翰 李世春 文克玲 朱晓刚 李宇斌 戴德昌 陈桥生 孙学军 徐耀 关法春 黄仁勇 rfm2007 changtg chaij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