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gsi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ingsir

博文

我的五笔输入法经历

已有 4223 次阅读 2018-3-31 16:02 |个人分类:软件杂谈|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五笔输入法, 自制, 码表, 自定义编码, 大字库

我的五笔字型是自学的,从读研的时候开始练习,以"超过拼音输入的速度"为目标,大约训练了一个学期就自己折腾成了,当时的口诀编码我是自编的,记编码不太困难,困难是找一个可以打字的五笔输入法不容易,不能验证自己的拆字编码是否正确(当时我们组没有会打五笔的同学,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记得最开始的时候还是"中文之星"上自带的五笔输入法,有个"请合法使用软件"的Bug,后来电子系的一个同学帮我们搞定了.后来有了Win95,再升级成Win97,Win98,也有了五笔的输入法,就不太困难了.有一个叫"五笔加加"的小软件做得非常好,稳定又漂亮,比Windows自带的那个五笔输入法强多了.可惜后来的Windows版本升级,软件没有更新,就不能用了.

Win2000发布之后,我刚装上试用,发现这个系统不容易蓝屏,稳定性相当好,但是没有五笔输入法,网上可以下载的输入法在Win2000上都不能用.于是只好自己想办法,找到系统自带的"输入法生成器",用98系统上导出来的码表,生成了一个自己的输入法.这也是我自制的第一个输入法.

后来慢慢的就经常用自己的输入法,碰到现成的其它人的五笔输入法,我也是拿来主义,谁好用就用个.其中我比较喜欢的是杜志民的"极点输入法",里面有些功能我很喜欢,比如命令直通车,这个特别方便.但是极点到了7.03之后也没有更新了,很是遗憾.

陈虎的<智能五笔>一直功能很强大,我是装了又删折腾了好几次,还是不太喜欢这种风格的输入法,用得很少.另一种就是<万能五笔>,我也不太喜欢.反而是最简单的极品五笔,以及相对较灵活的搜狗五笔我还用过一段时间.

前两年试用过光速输入法,功能其实还不错,但是流氓软件的做法就特别不能接受了.海峰五笔我也觉得不错,特别是输入罕用字时,它是唯一的选择了.所以有时还装两个五笔软件,一个日常使用,一个用于输入罕用字.

后来很偶然的发现,极品五笔的香竽版竟然是用多多输入法生成器做出来的,这个多多太牛B了,比Windows自带的那个输入法生成器强太多了,可以提供非常多的订制功能,还可以不按五笔编码来生成词(这对某些场景下的应用非常有用,比如我要输出时间,希腊字母等,我希望采用比五笔编码更加容易记忆的方式来输入),简直就是为我这种深度的五笔使用者订做的.

不记得是网上找的还是我自己从软件中导出来的,我弄了一个海峰的大字库,再加上几个常用的词库,整合成一个我自己的码表库.再使用多多的输入法生成器,根据我的需要进行设置,最后就得到了目前我自制的这个输入法,从2016年到现在我已经用了二年多,感觉比较满意.我做这个输入法的目的很简单:

  1. 字库大,尽可能多收字.词库适中,不能太少要经常造词,也不能太多以免重码过高.这样我只要装一个输入法就够用了.你试试看在用的输入法能不能打出来这两个字,我的OK: 歘(ooow) 𣡕(ssss)

  2. 响应要快,要跟得上我打字的速度并且不会界面闪烁.对我来说,输入法的第一要务就是速度与稳定性. 不要小看响应速度,电脑快的时候不觉得,但是每次慢一点要等个零点几秒才能出字词,这个会让快手们抓狂的,非常影响体验.以前有个"紫光五笔"就有这个毛病,我装了不到一天就因为它反应太慢而删除了.

  3. 可以自己订制编码,又有各种适合用户要求的设置选项.这点多多做得非常好.只是它太低调了,很多人不知道有这么好的工具.比如我在自己的输入法中设置了alfa输出α,beta输出β,omeg输出Ω,date输出日期,left输出左箭头,righ输入右箭头,up向上箭头,down向下箭头.等等,有兴趣的各位自己验证.


DxhWB_2018-3-31_setup.rar


现在用了2年多,感觉还是很稳定的,在Win7,Win10 上运行得很稳定,速度也很理想,兼容性很好.慢慢的觉得没有极点输入法,也可以相当方便的五笔打字.如果有一些字显示不出来,那可能是你的电脑上没有安装大字库的字体,可以下载 Unifont 超大字库的字体支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210-1106672.html

上一篇:整理蒸汽压数据的一点花絮
下一篇:Pi 值 200位 背诵口诀
收藏 IP: 221.227.15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0: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