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媒体在报道一个恶劣的案例, 运输石油产品的槽车未经清洗后直接装载食用油,食用油被污染后又没有检测直接用灌装销售到市场,引发了大家对食用油的极大担忧。
其实这个案例处理比较简单,槽车未经认真清洗就用来装食用油,负责运输的司机或单位有严重的责任; 接收食用油的单位没有认真质检或根本没有质检,也有严重的质量责任。如果运输单位是供应商请的,供应商也存在着管理不力的责任,这几方都应该严格追究责任才行。
由此想起一个很多年前发生的类似案例,由于槽车没有认真清洗导致电解液溶剂被污染,导致产品产品事故的案例。
公司是生产锂电池电解液的,那时候没有大的溶剂储槽,因此溶剂的备量常常不稳定。有一天常用的溶剂碳酸二甲酯(DMC)生产前突然报告储备量不够了,采购部联系供应商紧急调来了一车DMC,也是用槽车拉来的,经过简单的检测(气谱纯度/水分/外观等)等检测合格后就匆匆投上去用于生产电解液,当天一切正常,各指标都没有问题。第二天准备出货时,质检报告说酸度上升变得不合格了,再次取样复检,还是如此。
酸度不合格肯定是不能出货的,于是我们进行了彻底的检查,从锂盐、溶剂到添加剂各方面都查了一遍,都没有发现大的变化,唯独用了昨天临时拉来的DMC的产品都出现了酸度不良的情况。这样就把目标集中到这批DMC上,对其重新检测,并启用GC-MS仔细检验DMC里面的所有成分,最后发现在DMC中存在几十个PPM的丙醇,这是检测标准之外的物质。
通常来讲,DMC的成分检测,主要监控DMC的含量,以及少量的甲醇、水份、乙醇等常见杂质,并不会去监控丙醇这种物质,因为它的生产工序中并不会用到丙醇,合成的过程中也不会副产或引入这个杂质,因此不在质检范围之内也是合理的。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DMC中会有丙醇呢?这个量不多,所以GC含量检测并没有发现DMC含量不足。询问供应商,他们反馈其合成工序中不使用丙醇。出厂报告也显示其质量是OK的。那么剩下来的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出厂之后的运输过程之中带来的污染。
经过对槽车司机的调查,他们承认这个车前一批运输的物质并不是DMC,而是运了一批丙醇,可能是槽罐没有仔细排尽和清洗(也有可能没有清洗,谁知道呢?),有少量的丙醇残存,混入了后面装运的DMC之中,造成了DMC中丙醇这个检测范围之外的物质的超标。从含量来看,假定丙醇有30ppm,一车是20吨,丙醇溶解并扩散均匀,丙醇的残留总量就在600克左右,这不算太多的一个量,但对电解液来讲,原料有30ppm的杂醇,就是很大的污染了。
我们随即安排了一次实验验证,在电解液中加入等量的甲醇,乙醇,丙醇,丙二醇,异丙醇,丁醇等各种简单醇类,看看电解液酸度的上升情况。结果发现,所有的醇都会导致电解液的酸度上升,并且碳原子数越小的酸,它们与电解液的反应速度越快,酸度上升也越快。正是这意外带入少量的丙醇,导致了一批电解液的报废。
这次事件之后,我们修订了碳酸酯的检验标准,要求气谱分析时,除了已有的品种,还增加了对碳酸酯中的丙醇、异丙醇、丙二醇等指标也进行识别和判定。同时也要求供应商严格管理运输商,清洗槽车时要严格,最好是专车专用,避免污染。同时要加强对槽车的进料管道、放料管道等的保护,避免脏污,避免外来污染等等,后来就没有再发生类似问题了。
事后总结来看:来料的检测是必须有的工作,虽然对企业来讲是个成本,但对于质量来讲却是一道必要的防火墙--就目前国内的环境来看,对外部供应商的管理水准,真的不能抱太大的信心,放心免检的供应商太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