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应付“学科评估“,可以草木皆兵。如果弄不好,很可能会蛋打鸡飞。
他们评估的标准里只有三条(是,只有三条)是靠谱的:学术声望、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实际上呢,应该是两条:科研水平、教学质量。一所大学或一个学科的“学术声望”取决于:科研水平、教学质量。或干脆将评估的标准变为一条:学术声望。
(1)如果科研成果的量和质都上去了,它的学者被同行认可的多了,它的成果被同行引用得多了,它的成果被转化为“很值钱的东西“的多啦,难道这不是“科研水平”很高吗?
(2)如果它的学生在业界有很好的口碑,它的教学质量被一代又一代的家长认可,它的学生在“很好的单位和企业”就业的很多,它的学生中“杰出者”很多,人们愿意将“学业很好的孩子”送过来,难道这不是“教学质量”很高吗?
(3)如果(1)和(2)都做到了,难道不是“学术声望”很高吗?
注:虽然过去一段时间的“对科研的过分偏爱”导致了不少大学的教学质量低于了它们的“被期望值”,但“仅仅靠教学”成就不了一流大学的。这是由“古今中外”的例子实证了的!不过呢,“一流大学“必须既是一流的科研也必须是“不低于被期望值”的教学。
我这里质疑的是一些“旁侧的”或“多余的”评估标准。
例一:高质量人才队伍?如果“科研水平”高,“教学质量”好,这队伍就一定是高质量的。可现实是:诱迫一些大学或学科引进一批“完全过气”了的“帽子人才”。我想:既然你有了那么多“有帽子”的“高质量人才”,你就应该出更好的成果呀,对你的考核标准就应该提高呀。
例二:国际化程度?这一条也算是“评估标准”?是的,我们得开放。但是,我们的开放必须是“不是为了开放而开放”的开放吧?如果一所大学的整体质量(研究、教学、教授的质量、学生的质量,包括师生使用外语的能力)和周边的氛围可以吸引或“很应该”引进外国专家和学生,那自然很好。如果仅仅为了“评估时加分”,目前仍然很盛行的“炒作文化”指不定会整出什么幺蛾子来的。
例三:实验平台?也是可以讨论的。
例四:回归留学人员的数量?也是可以讨论的。
例五:.......?也是可以讨论的。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