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周在意大利和法国开了两个会,对开国际会议不免有些感想,有感而发。前面的两篇博文说了申请会议和组织会议的方方面面,这次细说参加国际会议的好处。其实本来在国内开国际学术会议或参加国内的一些会议,也应该达到这样的效果。三篇博文算是一个关于会议的系列博文。写了这些,算是我这几天的“休假”—不在我的正常的工作范围内。也是想与大家一起提升国内会议的办会水平和参会自觉性。从自己做起。
参加国际会议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参加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有好几个功能。
1. 了解国际前沿研究动态。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看看谁在做什么,进展如何,既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会议有大会报告(讲座),领域内重量级人物会做特邀报告,这种报告通常会有一些主要和重要研究进展,最主要的是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生物学和植物学的一个分支,我常常参加的一些会往往会请一些领域外的专家来讲讲大领域的进展和这些进展对我们领域的影响。好的国际大会都有非常丰富的口头报告和墙展报告,交流学术成果。通过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可以了解到目前最新的进展,至少要比看到已发表或是在线发表的成果要早好几个月甚至近一年(有些文章的投稿过程就可能花一年多时间!),因为国际会议的报告和墙报大都展示的是刚完成,但尚未正式发表,或正在撰写的论文,或阶段性的成果(至少在国际会议上的论文大部分是这样—这和国内的几乎是讲已发表的文章差别很大)。
2. 通过和同行科学家交流,把握研究方向和学科的大趋势。通过研讨和交流,可以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把把关,同时审视自己的研究方向。这样才不至于一直跟风,追人家—看人家已发表的文章,再确定研究课题,绝大多数研究都将是跟风研究,因为这些发表的文章都是几年前的结果总结,人家都完成了,你才开始,你怎么能跟上?超越就更难了。而参加会议可以大大缩短这个时间差。即使是会议上了解的信息,也不是最新的信息了,因为摘要的提交也是会议召开前几个月的事。因此和参会人员,教授、博后、研究生讨论他们的目前研究项目的进展和未来工作,特别是他们脑子里在想什么,计划做什么,才有可能跟上、赶上和超过。但在国内获得这样的信息的机会就比较小,大多数人都是讲的已发表的东西,甚至几年前的东西。
3. 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同行知道你的研究进展。在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时,同行可以向你提出很多问题,还有更重要的,建议和改进方法,可以让你少走研究弯路。如果语言不好的,建议用墙报的形式发表成果。大教授实验室的学生用墙报展示,非常多,包括很多牛教授自己。这个一点也不丢人!如果不去展示,你说世界领先?出去看看,比一比,就很清楚了。
4. 参会是讨论和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当你展示你的成果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你可能被邀请参加,你也可以主动要求参加,询问有没有可以参加的项目。这种合作能够大大提高你的研究水平和国际知名度。很多国家都有和中国合作的项目,但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国外的人也往往找不到国内的同行。参会,并讨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争取合作的途径。国外同事之间的这种交流非常频繁而实际!没有任何架子,极少人摆谱!亲和力特别高。有时,见到人,就想起来,见不到,就怎么也想不起来。你想不到他,他也想不到你!当然合作不起来。这次开会,在去参观的大巴上,坐到同一排座位,看到一个人,是前两年想请他来学校交流,但没能成。这次见到他,是初次见面,就觉得名字很熟,很快就聊开了,10分钟,就谈成一个大的合作项目,很快就可以分享到超大数据,既快又省。不去开会,就不会知道他现在做这个大项目,因为我已结记不起他了。这次开会,还帮国内同事找到一个来讲英文专业课的老师,不然怎么也不会想到他,还和他谈了申请Gates基金会的项目的可能性。所以开会时要“主动”参会,而不是只是吸纳信息。
5. 认识同行,会对你的投稿、审稿、被约稿有很大帮助。印象分是很难估计的。 有时“reject”与“maj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与“minor revision”也是会带有一些“熟人或生人”因素的,特别是可以是“reject”也可以是“major revision”时。认识你和不认识你可能就起了一点作用。大家都是人嘛。想想自己在做审稿决定事,是不是有时也就在一念之间?
6. 作为主编,约稿是极好机会。当然,我这次的主要任务是为园艺研究杂志约稿。非常开心,这两次会为园艺研究约到了10多篇国际稿件,而且都是很前沿的原创性和综述文章。大多数都将是首次投稿,包括法国的,意大利的,德国的,以色列,比利时的,西班牙的,荷兰的,新西兰的,芬兰,等。在家里,怎么也想不到他们,也不知道他们的具体研究。他们也不会想到我们。宣传新杂志,约国际稿件,参加这种会,效率最高!我有自己的统计数据。这次开会还邂逅了园艺领域现在排名第二的杂志的主编。还和他交流了一些办刊经验。他还问“和我们竞争?”。我嘴上说:“我们都是给作者更多选择机会”。心里想:“当然啦”。嘿嘿。
7. 聊聊各国的学术文化、评价体系和科研管理。因为下个月要做个学术期刊和论文评估的中美比较报告,所以,这次开会还和好几个国家的教授和研究所领导讨论了他们国家的评估体系,我会专门写一篇博文。
因此参加国际会议是非常重要的学术活动!对科学家来说,可以说是决定学术影响(国家)的关键因素之一。但这两年国内出去参会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国内把官员出国旅游和科学家出去开会当同一回事了!用了同样的限制条件。
毫无疑问,在多次国外开的会议期间,看到有些国内去开会的人实际花在开会上的时间很少或“偷出”一些时间去玩,给国内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造成极其不良影响。但这些人并不是多数。2014年我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开会时,做园艺研究杂志展览,我自己坚守了五整天,我看到华中农大校长邓秀新老师从早上八点到下午散会,五天时间,都没有离开会场,而另外几个学校的一些人,我就看到他们只参加了一两天的会。这少部分人导致的结果是,很多人都不能参加国际会议了,使得国内很多科学家被部分“封闭”和“隔绝”了,申请层层批,有时等批下来,会议都开过了,更不用说办签证和订机票了。有人说,这样省了很多钱,人民纳税的钱,我觉得,当你的研究一直在跟风,怎么也追不上的时候,反反复复的重复劳动,没有科研创新,不能推动经济发展,才是最浪费纳税人的钱的。要赶上,要超越,不参会,如果不是妄想,也会是非常很难的。
到一个未去过的地方去开会,顺便观光旅游一下,这在美国、西欧和其他国家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说说美国的做法。
开会时我们要提一个申请,交给系里秘书一个简单的表,你要在这个表里填上会议名,在哪儿开,开多久,或出差地点, 去干什么。你的(会议)费用从哪个项目中支出,预算多少,还有就是你要离开多久,除了开会,你还有没有其他活动,如顺访某某机构、大学,或自己在那儿或附近度假。但在回来报销时,个人度假部分是不能报销的,吃住行费用都不能报。这样,大家开会时会认真开会,会议前或后可以自己去玩几天。既认真开了会,有能顺便旅游一下,看看风景也是对他国、异地文化的了解。也是知识的一部分。正如我们今天看徐霞客的游记一样,百闻不如一见!出去休个假,给自己充电,调整一下精神状态,更有效率地工作,这在欧美科学家中非常频繁,很正常。这个申请会通过系里的一个专责秘书审核,网上提交,系主任和院一级形式审一下。申请国外会议或访问比较严,要有专门国外会议费用,有些项目是没有这个预算的。但部分返回的项目管理费是可以用的。回来时要填个表,把自己垫付的钱拿回来。吃饭的钱,如果会议包了,也报不了,自己开自家车去,按标准每英里算,旅馆也有标准。每天就是补助一点餐费。秘书一点情面也不给,不能报的,就是不能报,有时一点不清楚的地方,能搞个半个月一个月的。想“混点油水”,不可能,而且根本不值得。成本太高--丢工作的情况也可能发生。所以,大家都会很自觉的开会。想玩的,会后自己花钱玩,这样才比较人性化。整个过程不用离开办公室,除了在秘书填好的表上签证,要去一下办公室。报完账,钱直接打到你的银行账号,不用学生去排半天队。效率高,人性化管理,我就不知道为什么在国内就不能这样做?
所以,限制国内科学家出去开会是很荒唐的做法。层层审批占用了很多人力资源,表面上是在考虑有效利用国家经费和资源,但在浪费其他资源—似乎这些资源不是国家掏的。很多情况是交了注册费,结果去不成,注册费也全部或部分拿不回来,白白浪费了,还浪费了很多时间(值多少钱?谁算过这些隐形成本吗?)。本来这次会议完了我还想顺访几个单位,但因出国限制,只能会议结束就回来了。什么是最大的浪费?科研上不去,跟在人家后面跑,永远落后,或者追不上,才是失责,罪过!这个损失谁计算过?谁负责?可悲啊,痛心啊!不过很高兴地看到最近有些松动。不能因为少数人不自律,就因噎废食,不让正常出去开会。如果这样,就更应该申请举办国际公认的成熟的,口碑好的,有“品牌”的会议,而不是去那些“野鸡会议”。
同时,科学家们也要自律和自觉。限制出去开会也确实是有些人滥用出去开会的资源游山玩水,所以才有了各种限制。也不是国家头脑发热想出来整科研人员的。对那些借出去开会,在会议期间游玩的也要严加惩处。最后也能做到学者开会正常化。节省花费会议费用。提高国家的科研水平,将是出去开会的最大投资回报。
程宗明 2016年6月30日。初稿于法国Angers火车站,完稿于南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